“三体”用法语怎么说?专访《三体》法文版译者关首奇

陈楸帆的长篇小说《荒潮》即将出版法文版,由关首奇翻译。“值得提的是,小说是一家法国大出版社刚成立的‘科幻小说系列’的第一本书,难得是一本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或法国小说。”

责任编辑:刘悠翔

根据《三体》小说中三体人与人类决战的情节绘制的场景。作者OSSS。(三体宇宙/图)

世界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由法国“电影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执导。如今这部14分钟的默片已诞生120年。影片中,炮弹舱载着六名天文学家向月球飞去。由远及近,曲奇状的月球表面逐渐浮现出一张人脸,炮弹正中其右眼。这个一脸不快、眼睛斜插着炮弹的月球,成为影史早期的经典镜头。如今,人们使用的emoji中便有由此衍生来的月亮脸图案。

电影《月球旅行记》(1902年)中的经典镜头。(资料图/图)

梅里爱的探月之梦并非凭空而来,两位科幻小说先驱的作品——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H·G·威尔斯的《最早登上月球的人》给予了他灵感。前者只聚焦于“飞船”(实质是巨型炮弹)的设计、打造,在“飞船”发射升空、绕月球旋转处戛然而止;后者与日后科幻作品的气质更为接近,小说后半段与登月已关系不大,主要描述主角和月球人之间关于文明和战争的严肃讨论。

凡尔纳代表了19世纪的科幻传统,其作品中洋溢着科学乐观主义和外向探索自然的精神。他造就了中国对科幻的初印象,直至现在,即便是不关注科幻的人也熟悉他的名字。早在清末民初,中国便掀起过一阵凡尔纳热潮。翻译《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时,鲁迅当时感叹:“中国人做梦梦的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法国人却在幻想征服月球。”

在凡尔纳所处的时代,法国科幻文学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后,经历过黄金时期,也有过转型阵痛,这个国家的科幻日渐式微,无法与蔚然成风的美日科幻匹敌。但作为科幻发源地,法国已将科幻融入社会生活,使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2019年,法国国防部成立“红队”(Red Team)项目,聘请一些科幻作家与美工,协助预测并想象2030年到2060年间,科技、经济或社会变动可能诱发的军事争端。

这一事件在法国科幻界引发论争,其中一方认为,科幻不应为政治与军事服务,必须站在和平与独立的立场之上;另一方则认为,有机会以作家的身份想象未来的政策与军队战略,算是帮助政治、军事单位打开眼界,从自身来看,这也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刺激想象力。

红队招募了八名科幻作家和两名美工,其中有两名科幻作家怕遭到骚扰,选择匿名参与。里昂第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关首奇(Gwennaël Gaffric)是刘慈欣作品的法文译者,他也曾受到邀请。他猜测这应该是源自他对中国地缘政治的了解。由于不希望为军队服务,他只答应向作家们分享一些想法:“如果哪天教育部或环保部施行这种计划,我可能会比较乐意参加。只可惜目前只有国防部把科幻当作一个值得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