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王者的前夜:电影《中国乒乓》与“国球”往事

欧洲创新打法逐渐成熟并普及,中国队战绩却在倒退。就在多特蒙德世乒赛前一年的巴塞罗那大奖赛上,中国队八场球输了六场,没有一名选手进前四名,紧接着的欧亚对抗赛,男队又是没有一人进入前四名。

责任编辑:刘悠翔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中国乒乓》)在2023年春节档上映,聚焦“国球”乒乓球运动员。在年轻一代中国人眼里,乒乓球比赛多少有些无趣,因为缺少悬念,中国队总是赢,冠军拿到手软。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赛决赛现场,队员马龙(左)和教练(刘国梁)激情庆祝的画面广为流传。这场比赛,中国队3:0战胜韩国队夺冠。(视觉中国/图)

其实,中国乒乓球队的世界地位并非历来如此。1991年至1995年,就是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的低谷。电影《中国乒乓》的故事,就设定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当时,瑞典运动员通过模仿、揣摩、改进,将日本人发明的弧圈球和中国人发明的近台快攻演变成能近能远、能打能拉、能攻能守、能快能转、既凶又准的全面型打法,在乒坛独领风骚。技术创新不足的中国男乒却屡屡在世界重要赛事上失利,失去了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

彼时,从意大利执教归来、担任男队总教练的前世界冠军、中国乒坛传奇教练蔡振华,大刀阔斧改革,带领男乒队员重振旗鼓。最终,在天津举办的第43届世乒赛上,中国男乒夺回了男乒团体赛的最高荣誉斯韦思林杯,成为中国乒乓球队制霸全球的序曲。

1995年5月8日,中国队重夺世乒赛男子团体赛冠军,中国男队教练蔡振华(左三)接受奖杯。(视觉中国/图)

“至暗时刻”

中国男乒这段“至暗时刻”,要从1989年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40届世乒赛说起。

多特蒙德对中国乒乓球迷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1959年,这里举办了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在男子单打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单枪匹马连闯七关进入男单决赛,战胜了当时在国际乒坛上赫赫有名的匈牙利名将西多,为新中国夺取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时隔三十年,世乒赛再次在多特蒙德举办。在这之前的八年里,中国队状态尚佳,其中在第36届世乒赛上包揽七个项目的冠军和五个项目的亚军,还有三枚铜牌进账。截至第40届世乒赛开赛前,中国乒乓健儿共有142人次获得59.5个世界冠军,被誉为“乒乓长城”。

谁也没想到,第40届世乒赛成了中国男乒的滑铁卢。中国队与瑞典队在决赛狭路相逢,原本技术上已不占优势的中国选手连败五局,目送瑞典队夺冠。

欧洲创新打法逐渐成熟并普及,中国队战绩却在倒退。就在多特蒙德世乒赛前一年的巴塞罗那大奖赛上,中国队八场球输了六场,没有一名选手进前四名,紧接着的欧亚对抗赛,男队又是没有一人进入前四名。在多特蒙德的这届世乒赛上,不论是单打、双打还是混双,中国男队都是第三名,这就意味着斯韦思林杯、圣伯莱德杯、伊朗杯与兹·赫杜塞克杯全部易主。

看着中国选手在赛场上输给了瑞典队,一名中国男子在看台上如坐针毡。他就是公派到意大利国家队任教练的前世界冠军蔡振华。蔡振华这年二十八岁,到意大利任教已经三年半了。其间,意大利队的成绩与实力明显提高,从名不见经传攀升到欧洲第七的水平,蔡振华因此被意大利人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