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住在垃圾中转站丨记者过年

岳母看着外面正在卸垃圾的环卫工人,和他们用家乡话打着招呼。她转头跟我提起,他们不愿进工厂,每个人都打多份工,大量收集工厂留下的纸箱泡沫售卖,攒了钱回老家置业。有的工人买一辆车,一年只开一次,便是春节回老家那次。

责任编辑:刘悠翔

每天清晨四点多,门外三轮环卫车的声音都会轰进我的耳朵。我躺在床垫上,循声辨认天色微蒙中的场景:负重的环卫车从远处开来,速度渐缓,爬上坡道,环卫工人开始交谈。接着,车子停下,工人们将车上的垃圾卸下,垃圾中转站的压缩机开始工作……

春节期间,我住在汕头澄海某街道垃圾中转站的员工间。为迎接我和妻子过年,在此地工作的岳父岳母特地找工人焊上铁架,在原来的房间里隔出一层小阁楼。铁楼梯陡峭,半夜上下楼对我来说是不小的考验。这是我第一次住在阁楼上,外面的声音在这里听起来更尖锐,机器运转的声音在房间里来回飘荡。

据统计,全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4亿吨,分散在各个社区和街道的环卫工人,将这些垃圾运送到中转站,然后用垃圾车载着约十几吨的密封压缩罐,转运到垃圾处理厂。

和我的岳父岳母一样,这条街道的环卫工人多是河南人,一些三轮挂筒环卫车上明显有河南品牌标志。这类环卫摩托车的价格通常为一两万元,发动机排量200CC、油箱容量15升左右,满载着几百上千斤生活垃圾,从生活区一趟趟运往中转站。

运送生活垃圾的三轮摩托车。(南方周末记者 张锐/图)

这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