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慢慢陌生的村庄,我们还回得去吗?丨回乡偶书

 生活的逻辑代替“礼数”,简单高效成了新的追求。当少数人违背传统时,传统会督促他们回归;当大多数人违背传统时,传统便会被抛弃。

责任编辑:温翠玲

正月初一刚过,爆竹声声还在催促入席,人们在例行的“新年快乐”问候后,多了句“你什么时候出门?”

“盛宴”还未开始,欢乐似乎刚刚启幕,我们已在酝酿离开。但随着近十多年村里的孩子和年轻人不断外出,年节的仪式日见简约,新年走家串户,相约祭祖、请神等的笑声和吵闹声慢慢退场,欢乐又何曾启幕?锣鼓声日益罕见,年过得越来越安静。我们这个古老的村子,在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走到了衰老的边缘。曾经那个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和“熟人社会”的农村,正在步入陌生化解体。

我们村位于赣西北的三省交界处。同其他农村一样,传统也以地为生,靠天吃饭。我的叔叔伯伯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在土地上忙碌,维持简单的生计。他们在交往上以家族性的事业社群为基本单位,基本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以共同的祖堂为中心,共享着同一份对祖先的记忆和同一片用灰瓦盖就的屋顶。所有的孩子都在同族同宗的大人们的看护下长大,路途偶遇,都可以唤出彼此的姓名以及他们的父母爷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熟人社会”。但随着近三十年来年轻人外出务工,定居各处,“祖业”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