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下行调整,ESG风险多发丨2022年房地产建筑上市企业ESG风险观察
2022年善择云平台监控到109家上市房地产建筑企业发生227起ESG风险事件,行业平均每周暴露4起风险,债务违约、虚假宣传、质量漏洞是行业高发风险。
“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和城乡建设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23年1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强调,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以安居为基点,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2022年,在“房住不炒”政策大环境下,受疫情反复、消费疲软、融资压力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建筑行业风险仍待化解。企业资金吃紧,房屋质量和交付延期的问题持续曝光,农民工集体讨薪、业主维权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行业复苏蒙上一层阴影,再次揭示了“快速拿地、撬动贷款、高速开发”的传统模式不可持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房住不炒”放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框架下论述,对房地产建筑企业转型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发展议题前,积极作为,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紧密结合,与利益相关方实现价值共创。
ESG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给房地产建筑企业一面系统的自我检视的镜子。南方周末利用“善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云平台”ESG风险预警系统,持续监测、追踪、评价中国上市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风险表现。希望通过问题分析,让行业有所观照,也警示企业目前存在的风险,及时防范及处置,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行业平均每周暴露4起风险
2022年善择云平台监控到109家上市房地产建筑企业发生227起ESG风险事件,其中,房企77家,曝光167起风险事件;建筑企业32家,曝光60起风险事件。
房地产企业社会(Social)领域风险多发,产品质量不过关、承诺不兑现等消费者风险突出;建筑企业治理(Governance)领域风险多发,集中表现为受房地产所累造成的债务危机和合同执行异常。
ESG风险指数较高的10家房地产建筑企业中,有5家暴发严重的资金债务危机,同时带来工程款项拖欠、交付延期等问题。品牌房企旗下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因为虚假宣传、未批先建、环境污染等问题被处罚,也使得社会和环境风险高企。
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波及上下游企业
恒大、阳光城等头部房企身陷流动性危机,一时难以“出险”,影响波及上游建筑设计、装饰、施工公司。2022年,建筑装饰上市公司瑞和股份、广田集团因为房地产大客户流动性危机影响,应收账款回款困难,坏账激增、利润骤减,自身资金链也发生断裂,造成更多项目难以如期履约。
两家企业的第一大客户都是恒大集团,瑞和股份来自恒大的订单一度占收入的三成以上。2022年12月,面临9亿元的资金缺口,瑞和股份向11家银行发出求助信号,申请授信11亿元,用于借新还旧和生产经营周转。广田集团已在2022年9月申请破产重整,2023年1月公司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30亿元至45亿元。
头部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危机没有解除,对自我造血模式单一、经营高度依靠某一大客户的建筑装饰企业而言,要摆脱困境并不容易。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有超过40家建筑装饰企业破产,拖欠供货商、建筑工人款项逾千万。
2022年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支持;2023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明确2023年十二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提出,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政策支持企业自救,房地产建筑企业也需要积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不仅要维护好购房者合法权益,做好保交楼工作;还需要积极与客户、供应商、员工沟通,及时公布公司决策和项目进展,妥善处理建筑工人欠薪、员工裁员等问题。
对于已经出险的企业而言,需要逐步摆脱高杠杆、高负债的发展逻辑,加强对宏观趋势的研判和解读,根据行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多元业务、构建新业态,以降低对单一客户、单一模式的依赖;同时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升销售、融资端的抗风险能力。
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影响产品口碑
房地产建筑行业曝光社会风险83起,其中,33起为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承诺不兑现问题;27起涉及交付房屋漏水、缺少面积、空鼓等质量问题;10起涉及项目交付延期、停工问题。
品牌央企中海地产高档住宅的虚假宣传问题备受瞩目。2022年9月,中海南京方山印项目因为两项营销问题被罚。一是虚假宣传问题,在项目实际并未运用“玻璃幕墙”的情况下,宣传楼盘使用了“大面积玻璃幕墙”;周边已有其他低密度洋房社区,当事人发布“方山印作为新方山唯一低密度洋房”的虚假宣传用语。二是片面宣传,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多种材料,仅对其中昂贵建材进行了宣传,其他材料未提及。
中海子公司因此被罚8万元。此外,项目还持续被业主投诉存在偷工减料、未按图纸施工等问题。
房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销售与交付的时间差客观给虚假宣传调查取证带来困难,而违规行为潜在的低投入、高回报,使得不少法律意识淡薄的开发商及中介机构频繁越界。
问题具备行业普遍性,负责任营销因此也成为房地产上市企业在产品责任中需要重点回应的议题。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GRI Standard中要求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正负面的充分信息,让消费者正确了解产品的组成、使用和处理方法,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不仅如此,企业还需要公开被罚款或警告的违规事件的数量,说明处理进展、整改措施。
中海地产所在的交易机构香港联交所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中,要求企业强制披露产品和服务在广告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行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投诉数目以及补救方法。
中海方山印项目的涉事主体虽属中海子公司,但是该产品是企业的品牌项目,企业对违规问题有披露和整改的责任。问题若得不到纠正,将对企业信用和产品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施工项目现场环境管控需要精细化
善择平台收录房地产建筑行业环境负面事件共23起,八成以上属于子公司、参股/间接参股公司环境违规,项目现场扬尘、噪声、固体废弃物、裸土处置不到位遭到处罚,受罚金额基本在5万元以内。
旭辉成都项目工地的一项处罚颇耐人寻味。2022年3月,旭辉地产的控股公司上海新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成都温江万盛TOD旭辉中心项目建设工地上,露天堆放了5个使用过的油漆桶,被温江区生态环境局处罚10万元。
该公司不服,提交了申辩,认为现场设有污染物收回仓库,只是项目工期紧迫,没来得及将油漆桶及时收回;而且油漆桶是空的,不属于危险物品,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公司强调项目之前都没有受到处罚,将加强整改,希望改判。
温江区生态环境局则表示,违规事实清楚,之前没有行政处罚的情况和整改落实情况已在裁量时考虑,未采纳申辩意见。
空油漆桶未能及时回收看似小事,反映的是企业项目建设现场环境管理制度是否能落实到位、施工作业流程是否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法规要求。
在“双碳”背景下,环保观念日趋深入人心,房地产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的作业行为将受到监管部门和公众更细致的检视。
我们监控到的大部分环境违规事件都发生在施工现场,当事方虽然只是上市房地产建筑企业的子公司或承建商,但旗下项目的污染问题,直接反映了集团或者母公司环境要求贯彻不细致、供应链环境责任落实缺陷。
住建部2022年连续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都强调要大力推进绿色建造工作,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房地产行业连续三年的调研发现,头部企业在自身运营环节的环境表现得分已经得到持续提高(平均每年增长1~2分),但涉及供应链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环节,进步脚步稍显滞后。
调研将“建筑垃圾的量化管理、减少和回收再利用措施”作为评价企业绿色精细化建造的一项指标。结果显示,上市50强房企中,只有7家企业在该项指标上获得满分。行业在“绿色精细化施工”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高层牵头、问题导向,提升ESG管理能力
行业当前的危机反映了转型期的阵痛,更加凸显企业利润创造必须遵循社会要求。若企业调用了大量资源,结果增加行业风险、影响市场秩序、破坏生态环境,即使企业账面收入增加,最终也只是将成本转嫁,未能给社会创造财富。
当前国家城镇化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房地产建筑行业增速逐步放缓,对企业提升民生品质的相关要求日趋凸显和细化,企业的ESG表现将进一步居于多方的目光中心,对信用评级、融资能力、品牌价值产生更大影响。
建议房地产建筑企业:一是强化ESG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需要高层管理者提升ESG治理能力,对企业发展重要的ESG议题有清醒认识,从制度、人员、程序等方面配给资源,将ESG管理融入组织日常工作,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监测进展。
二是持续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对照现行指引和标准,公开、及时、平衡披露ESG绩效。一方面,需要重视披露管理办法和量化信息,确保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披露连贯性;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对标全球最新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掌握企业的薄弱环节,早做提升计划,以便在披露要求提高时有充足的应对余地。
三是加强ESG舆情管理和沟通。对于房地产建筑行业高发问题,如安全事故、房屋质量、虚假宣传、交付减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做好妥善处理和沟通,即使问题属于小概率事件或主体责任不在房地产建筑公司,企业也应积极倾听利益相关方诉求、透明沟通,促成问题解决。
网络编辑:伊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