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2月11日举行。当前,我国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相互交织,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倡议让家庭支持导向融入所有的经济社会政策,家庭建设是新时代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如何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促进家庭建设?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相互交织。年轻一代婚姻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202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比2010年减少了0.48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指出,家庭观念变化成为我国生育水平下行的重要因素。

王培安:全国适龄人口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女性平均初育年龄推迟到27.2岁,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持续走低。

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去年8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就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7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的积极支持生育的举措。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监察专员杜希学:当前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担忧等成了制约家庭生育的重要因素,要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后顾之忧,就要统筹考虑影响生育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科学施策,切实减轻家庭的生育养育和教育负担,让群众生得起养得好。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离不开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表示,继续优化婚前孕前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和孕期母婴健康保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力度,持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宋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从早期认知情感到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有一句话叫“3岁看大,7岁看老”,所以说从3岁以前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健康的坚实基础,重视婴幼儿早期的健康全面发展,对于健康的一生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必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家庭建设作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石。王培安分析,纵观发达国家家庭福利制度,一方面部分高福利国家过度强调国家福利责任,而轻视家庭内置的福利责任,没能有效解决家庭贫困和低生育率问题,高福利国家经过去家庭化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困境,现在他们又在倡导回归家庭。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仅有家庭福利和生育支持,而缺少婚育观念的引导,就难以有效提升生育水平。

王培安:我国在制定实施相关家庭政策时,要通过长期性、综合性可持续的方式,创造有利于男女共担家庭责任和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

家庭建设是新时代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王培安表示,让家庭支持导向融入所有的经济社会政策,经济社会政策中引入家庭的视角进行生育友好、家庭团聚、家庭权益、家庭发展的审视,把家庭优先的内容贯穿到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中,将家庭视为公共政策的基本单位。

王培安:在城镇化户籍改革、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住房、税收等领域的政策创制中,充分体现保护婚姻家庭,鼓励家庭成员团聚的导向。比如以家庭户为单位,制定税收优惠措施,将家庭规模与结构作为公共消费品价格制定的依据。再比如在社会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政策中考虑家庭的需求,允许部分保险在家庭成员之间适度转移等等。

王培安建议,大力发展以家庭消费为主体的幸福产业,落实年休假制度,逐步调整缩短工作时间,推行弹性工作制,给家庭生活和休闲旅游更多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加旅游、休闲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家庭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托幼服务,不断为家庭建设赋能增效。鼓励各种社会资源进入家庭和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家庭多元化的需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