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输液将复苏?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以“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再加上葡萄糖)与“四大件”(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烧药)为代表的输液治疗让输液市场迎来短暂复苏。

合理运用的静脉注射药物,确实在疫情中起到效用,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基于精确的指征判断。

中国一度是个“输液大国”,虽然取消门诊输液已得到各地医院普遍执行,但输液治疗依然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存在,改变病患观念非一朝一夕之功。

责任编辑:曹海东

2022年12月28日,某地输液室里挤满了挂吊瓶的老年市民。(视觉中国/图)

面对发热病人,输液是村医张德军能提供的为数不多的治疗手段之一。

“如果病人是低热,我会给他输清开灵注射液或者维生素C,有恶心症状就输维生素B6。发热到38.5度以上,我会打一支安痛定(肌肉注射)。再严重就送上级医院。”张德军简要地概括着治疗方针。张是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农村一家卫生所的医生。

输液亦称“挂水”,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将药物输入体内的给药方式。2022年底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输液治疗成为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缺医少药的重要措施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与口服给药相比,输液药物的吸收更加直接高效,但也容易造成不良反应。2016年以来,各地医院接连取消门诊输液服务。特别是疫情三年中,医院门诊急诊、出入院人次锐减,医疗活动减少,输液自然失去了使用场景。

此次,以“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再加上葡萄糖)与“四大件”(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烧药)为代表的输液治疗让输液市场迎来短暂复苏。包括民生证券、德邦证券在内,多家券商机构对2023年的大输液市场给出乐观预期。

“考虑到疫情三年新增医疗资源和压制的需求,我们判断疫情后的2023~2024年需求都将超过往水平,大输液板块将维持高景气度。”德邦证券报告写道。

“挂水”态度不一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不同地区村医对输液药物的接受度不同,采用的药物更是天差地别。

一位河南南阳的村医表示,自己会开具抗病毒输液药物利巴韦林,以及激素药地塞米松;一位甘肃天水的村医则表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