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之后,大屠杀就不再重演了吗?

作者的厉害之处是,他不仅采访了卢旺达大屠杀的幸存者,还采访了大屠杀的刽子手。这些珍重的口述史料以双重视角向世人展示了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恐怖记忆。

责任编辑:刘小磊

法国作家让·哈茨菲尔德与他的新书《与屠刀为邻》(龙云、孙旋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资料图/图)

纳粹德国的惨痛历史给人类留下了许多无解的问题:为什么纳粹刽子手会毒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呢?为什么平时和睦相处的邻居会砍杀无冤无仇的邻居呢?自1960年代汉娜·阿伦特发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以来,这些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思想界。阿伦特认为,纳粹刽子手艾希曼之所以盲目执行上级交代的屠杀犹太人的命令,是因为他缺乏道德反思能力(thoughtlessness)。她把这种缺乏道德反思能力而犯罪的现象称为“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但是,阿伦特之后的许多研究表明,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判断是错误的。实际上,艾希曼并不是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人。恰恰相反,在他的世界观里,他明确地认为,纳粹主义是正确的,反犹主义是对的。这是他经过清晰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得出的荒唐结论。正是如此,他从德国流亡阿根廷后依旧念念不忘纳粹主义,并且反复向人炫耀他的大屠杀经历。这样一个人,我们能说他只是一味盲目服从纳粹命令,而没有经过一番道德思考吗?

阿伦特聚焦于内部因素,从而把罪恶追溯到缺乏道德反思能力的内在个体。而津巴多则聚焦于外部因素,他认为外在的情境扭曲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