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鼓藏节:为铜鼓的灵魂献上盛大的祭祀

西江鼓藏节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这个没有统一文字的民族,将战争与迁徙都化作了空灵、雄浑的1.5万行苗族古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祭祀是不要忘记远古的回忆,是受尽磨难的祖先灵魂的召唤,亦是民族历史的延续。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清晨7点不到,一连串巨大的鞭炮声吵醒了我。我睁开迷蒙的双眼,烟雾正试图从阳台木门的缝隙挤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在爆炸中高高溅起的红纸碎片。一两分钟后鞭炮燃尽,我推开阳台门,噼里啪啦的轰鸣又从远处袭来,阵阵白烟从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之间腾起,弥漫在整个山谷。

白水河两岸炮声不绝,西江千户苗寨13年一次的鼓藏节开始了。

鞭炮声不绝,无数道的烟雾从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间升起。(黎瑾、纪韩/图)

鼓藏头

苍莽苗岭横亘在黔东南,主峰雷公山北麓的山谷里坐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正如其名,多个村寨从白水河流淌的谷底依山向高处生长,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蔓延相连成片,组成了这个拥有超过1300户人家的庞大苗寨。

我在前一天夜里进入寨门,不少店铺已提前打烊,路灯照亮趴在古街边的许多黑猪。山路狭窄的阶梯旁,也有村民在捆绑几只哼哼唧唧的黑猪,我有时不得不从它们的鼻尖跨过。为了鼓藏节,村民们准备了五千多头黑猪作为祭品。

千户人家轮番放炮升起的烟雾蒙住了初升太阳的光芒,让秋日爽朗的晴空变成了多云天。我在炮声中走下民宿所在的东引村,又在白烟滚滚中一边躲避着火星,一边跳过正在铺设的鞭炮,一边绕过挡路的黑猪,爬上了也东寨的阶梯。石阶陡峭,管理民俗事务的鼓藏头就住在山坡高处。

鼓藏节是黔东南苗族最隆重,也最神秘的节日,它源自远古苗族先民祖先崇拜流传下来的祭祖仪式,也被称为鼓社节。鼓社是雷山苗族一套古老的组织形式,类似于汉族的宗族。通常,同宗的几个村寨组成一个鼓社,彼此血缘联系紧密。西江鼓社包括千户苗寨内部与周边的十余个村寨,村民们共同祭祖。鼓社的首领即为鼓藏头,由他负责鼓藏节的祭祀仪式。

节庆第一天清晨,通向鼓藏头家的山路被放炮的烟雾笼罩着。(黎瑾、纪韩/图)

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山时,鼓藏头唐守成正坐在家门口跟亲朋聊天。屋子对面的鼓藏堂大门紧锁,里面安放着祭祀用的铜鼓。

在记录苗族神话与历史的苗族古歌中,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树心中诞生了蝴蝶,蝴蝶生下了12个蛋,其中两个蛋孵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因此蝴蝶妈妈被视作人之始祖。苗族相信,人死后,灵魂要回到枫树做成的木鼓中才能安息,祭祖便成了祭鼓。从前西江也造木鼓,后来改用防腐、防火的铜鼓。为了不惊扰祖先灵魂的安宁,平时铜鼓放在鼓藏堂由鼓藏头负责保管,只有鼓藏节时才会抬出来。

唐姓人家是最早进入西江的家族之一,威信颇高,很早就被推选为鼓藏头,并沿袭至今。现任鼓藏头本职是教师,自1986年继任以来,这是他操办的第四次鼓藏节。

不同支系的苗族过鼓藏节的时间、内容、地点等方面各有不同。西江在每逢12年轮回的寅年过鼓藏节,从第一个寅年数到下一个寅年为13,因此本地人会说这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而在更为原始、隐秘的月亮山腹地,鼓藏节不一定有固定频率,有时是巫师收到了祖先的托梦,或是在为村民占卜时感受到了祖先的降临,才会开始造鼓、举办仪式,为祖先献上祭品。

传统的鼓藏节要连过3年,第一年起鼓,第二年跳鼓,第三年送鼓,尤以送鼓年的仪式最为宏大。如今在这个贵州最热门的景区之一,节庆已经过简化、压缩,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