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女性:别叫我“宝妈”

新一代女性正在发出她们的声音:置身于社会网络,她们仍有相当多未被看见的诉求。

一个乐观的趋势是,越来越多性别议题被社会所关注:呼吁同工同酬、扭转刻板印象、拒绝职场歧视……事实上,相当多议题都源于女性身份的转变——当她选择成为妈妈。一方面人们坚信“女人是脆弱的而母亲是坚强的”,另一方面,人们倾向认为女性仅把这种“坚强”赋予她的家庭,而非她的社会角色。

从怀孕到生育,女性的身体在几个月间发生巨大变化,也面临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定位的剧烈动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意识和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女性初为人母后的人生体验和心理活动也经历了数次嬗变。相应地,她们在这个追求自我价值的时代里发出了新的声音:

关于生育,社会还能为女性做些什么?

1.0到3.0,逐渐提高的女性声量

当中国还没有“产褥期”一词,生育后持续排出“秽血”的时期被称为“坐月子”。老辈人的记忆中,月子是冒险和煎熬的复合体,许多家庭争吵不休的导火索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不能洗澡,不能见风,每天两大碗腥鸡汤,被女性亲戚们理直气壮地围观哺乳并评论,“奶水不够,把孩子饿着了”。

这是“坐月子”的1.0时代。女性被视作孩子的承载体,通过乳汁相连,一切饮食与行动准则仅是“做好孩子的粮仓”。

现代医学缓解了妈妈的某些困境,她们知道了“产褥期”,知道了乳腺炎,“坐月子”进入了2.0时代。然而,传统经验与现代医学的混沌冲突将她们挤在夹缝间,进退两难。

专家建议剖腹产,七大姑八大姨断定“剖出来的小孩难带”;护士给新生儿喂了一点奶粉,婆婆立刻煮出一大锅不放盐的通草猪蹄汤。“不亲喂就是不负责的妈妈”,是母职捆绑也是抑郁诱因。有调研显示,每5名产妇中就有1人患抑郁症,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1]。进步的思潮中,反复的追问开始被听见:生育之后,女性的第一角色只能是母亲吗?

女性逐渐觉醒,更加关爱自己,重视自身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在孕产过程中,她们愿意借助更专业的手段来减少损伤:无痛分娩、月子中心、产后恢复……在经济与技术双轨发展下,女性对产后护理机构的标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她们需要身体机能的恢复,也关注形体塑造和情绪自洽。

90后时尚博主妮妮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自称“生活乐享家”的海归精英。历经两次生育后,她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一胎时既有期待又有迷茫,每一步都害怕出错,但现在我从容很多。比起‘满分妈妈’,孩子更需要的是情绪恒温的快乐妈妈。”

从注重分数到注重温度的转变和努力,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在妮妮看来,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最好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而这一次,她选择了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

全职做自己,兼职做妈妈。“悦己”的要求贯穿于新时代女性“坐月子”的各个环节,要成为母亲,首先要成为自己。像妮妮一样的女性提出了3.0时代的新诉求,“我要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我要有科学配比的食物,我要盆底肌和腹直肌得到有专业人士加持的正确修复”。

数据与科学,是能在最大限度内解决矛盾与迷茫的依托。茉莉智慧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母婴照护系统,能将每位妈妈的身体监测指标形成有序的图表,再辅以自动化分析,妈妈们就可以即时追踪自己的产后恢复之路走到了哪一步。而女性产后需要的“修复”,不仅是身体机能回到产前,更是从外表到心理的全面适应。如果说2.0时代是对科学与知识的拥抱,那么3.0时代就是女性更多地主动发出声音,对科技和社会提出新的诉求:时代已经发展至此,你们还能为母亲提供什么?

响应每一种诉求

这是代名彩从事产后恢复工作的第13年,在生育这件事上,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观念的转变。

“最初大家只是关注月子病,怎样才能不落下病根。但现在沟通的主题更多是产后恢复的需求:有没有专门针对骨盆、腹直肌、盆底肌的修复项目?是怎么做的?从坐月子的第几天开始做?‘瘦(下来)’也是一个普遍的要求。”

随着女性向内关注的提升,妈妈对产后机构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她们不仅欢迎科学手段在月子期间的运用,更需要机构响应她们身体和心理上方方面面的诉求。

27岁的新手妈妈、幼儿园园长宋悦对此深有感触。在她选择的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她拥有固定照护她和孩子的妇产科专家、儿科专家、产康师、护士和护理师,他们不仅清楚她的体重和腹围,也知道她对鸡蛋过敏,不喜欢吃丝瓜,腹直肌有1.5cm分离,知道她的宝宝每天夜奶要喂4次,肠胀气严重,平均一天耗费8个尿不湿……

独力抚养婴儿的母亲往往凭借摸索掌握喂养规律,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师会用记事本写下小孩的哺乳时间,但当数字化母婴照护系统介入这一过程,宋悦的月子“坐”得有条不紊,而且效率极高。在她的一天中,专家查房、护理消毒、婴儿抚触、精确喂养、心理咨询和产后恢复课程等项目,安排定时有序,轻松而不致忙碌。

通过数字化母婴照护系统,医护团队可以共享宋悦和宝宝的数据和日程,从而令她们享受到高效的照护,尤其对自己身体恢复的情况产生直观的信赖。茉莉智慧也是代名彩供职的机构,在数字化管理下,她多年的产后恢复经验有了新的呈现方式:每一次产后恢复项目结束后,肋骨围度缩小了几度,脐围和腰围缩小了多少厘米,“一开始给你量数据,最后离开月子中心的时候再给你一个数据,对比之下看得出有明显的恢复”。

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有多重要?在初次面临身份转换的女性面前,这是人生阶段的写实,也是和身体的对话。宋悦至今仍会不时翻出自己当时的体重记录——在系统里是平缓的折线图。她用了45天时间,数字只从140变回135,她一度觉得那是漫长而焦虑的过程。“每天担心很多问题,怕以后身材走形再也回不去,怕肚子松弛,怕人家说你生个孩子怎么老了这么多。”

代名彩见过太多像宋悦一样急于恢复身材的妈妈,纠正误区、缓解焦虑也是她产后恢复工作的一部分,“身体恢复是有顺序的,身体里的骨骼、内脏、肌肉没有恢复,单纯追求皮肤的紧致,迟早要出问题”。

心理咨询师则告诉她,人的身体本来就在不断变化,分娩生育这么大的事,给身体留下记录是自然而然的。

宋悦渐渐不再对着自己的体重数字生气,那是她人生阶段的“写实”,她的心态逐渐平和。相比于帮助女性“怎么做一个妈妈”,茉莉智慧更愿意帮助她们从混乱的身体变化中快速恢复,理性地重建自我。

这些是通过科技和精细化管理实现的。

数据能够客观反馈身体状态,但更重要的是回应妈妈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对“哺乳”的感受。

母乳是每个生育后的女性跨不过的关卡。够喂不够喂?亲喂还是瓶喂?心理防线的崩塌,往往出现在孩子啼哭时旁人那句“宝宝一定是饿了”。宋悦至今记得刚来这里时,医护人员为她做一对一评估,婆婆无心而诧异地问:“怎么会没有奶?”

“工作人员都觉得婆婆在给我压力,好多人都来开导我。”

宋悦从月子中心开始就一直选择混合喂养,她的护理师从未向她灌输任何压力,也没有劝她放弃。

“其实选择纯奶粉喂养的话她会比较轻松,但她一直坚持,每天晚上陪着我。孩子吃奶要吃很久,她就在这里陪我40分钟、1个小时。”

在传统观念里,给孩子吃奶粉似乎昭示着母亲的失职,但今天的妈妈已越来越少局限于此,拒绝把自己仅视为“婴儿粮仓”。

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是不再把“妈妈”的身份放在自己之前。成为妈妈,只是女性选择的生命体验之一。当一位女性选择孕育生命,茉莉智慧所做的一切尝试,都在努力响应她的诉求。

‍社会还能做些什么?

宋悦觉得,成为一个妈妈以后,她最常感到幸福和乐趣的瞬间,就是和孩子交流——尽管她还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

这样幸福的瞬间,也是从护理师身上学到的。

“之前护理师带孩子,每天都会和她说很多的话,特别能聊,”宋悦回忆,护理师在初期帮助培养了孩子的交流习惯,“现在只要她醒了,就会跟我们互动,她会让你觉得,有她的陪伴是件特别快乐的事,你有无数的话想对她说。”

像妮妮和宋悦一样的女性,经由茉莉智慧帮助,在“成为妈妈”这件事上得到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妈妈”这一角色,包含了高度的情感性,也包含了高度的功能性,意味着爱,也意味着长期的无偿劳动。但我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听到女性的发声,她们拒绝因性别而分工的刻板家庭角色,要求兼顾自己作为个体的需求,她们期待的是“妈妈”一词能纯粹地代表情感上的连结与责任,在这种期待下,整个社会都需要积极思考:“我们还能为女性做些什么?”

关于孕产的讨论和实践,是社会正面回应女性诉求的探索,从月子1.0的“圈养期”、2.0的“混沌期”发展至今,无数的机构和群体一路关注、陪伴女性,帮助她们建立身为妈妈的体验,塑造、接纳自我,追寻理想的幸福。

女性作为个体不应承担一切,我们需要商业组织、公共机构、女性团体和家庭内部一同携手,共建能匹配女性需求的支持网络。生育中的各个环节,也都毫不例外地需要从女性的诉求出发,提供舒适、安全、人性化的保障和服务,其中包括健康的节育措施、完善的孕期检查、无痛分娩的加快普及,也包括像茉莉智慧一样的机构,在女性生育后帮助她们适应“妈妈”的身份,同时又帮助她们重建身为个体的生活。

一个好的价值体系能够容纳不同的可能性,邀请所有性别平等地参与到生育、养育的实践中。女性的任何选择都不该是一场孤单的跋涉,而是一场被广泛支持的自我成长和实现。

一名女性是否选择成为妈妈;当她选择成为妈妈时,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妈妈?——这种想象和权利应当交还给女性自己。

*本文配图由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提供

参考文献:

[1] Thinking healthy: a manual for psychosocial management of perinatal depression[R], WHO generic field-trial version 1.0, 2015,https://pmnch.who.int/resources/publications/m/item/thinking-healthy-a-manual-for-psychosocial-management-of-perinatal-depression-who-generic-field-trial-version-1.0-2015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