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GC亚太区首席代表刘萌:ESG管理需内部化,警惕变成公关手段

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不意味一劳永逸,要有忧患意识。现在全球层面已有一万家企业因未及时通报或其他原因被组织除名劝退,淘汰率很高。

我比较担心出于善意的ESG评级演进成为“绑架”企业的恶性竞争,从而丧失公信力。导致以下局面:评级分数高了投资人和相关方不一定觉得企业真的做得好,如果分数特别低,投资人觉得企业可能有什么重大问题。这样会不会导致通过给企业ESG评级降低来“收买”企业?

如何避免ESG评级本身沦为一种商品?关键在于:无论是作为裁判员的评级机构,还是作为运动员的企业,均应当基于世界公认的“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来对待ESG。

责任编辑:曹海东

UNGC亚太区首席代表刘萌。(受访者供图/图)

ESG越来越火。鲜有人知的是,这个概念已经提出了将近二十年。

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以下简称UNGC)首次提出ESG。在此之前五年,199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构想,号召企业“为全球市场带来人性化的面孔”。

2000年成立的UNGC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会员包括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2000家企业,其中中国企业近700家。UNGC呼吁企业承诺履行涵盖劳工、环境和反腐败领域的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消灭童工、鼓励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等,并每年报告进展。

UNGC亚太区首席代表刘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ESG能被企业认可很不容易,因为企业其实更看重的是另外一个E——Economic(经济)。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不仅要关注ESG,还要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出海到规章制度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可遵守UNGC十项原则这项被联合国大会承认的共识。

目前,企业的ESG表现已为投资人看重,也有不少评价方法。不少第三方ESG评级机构将企业是否加入全球契约组织作为加分项,或是分析企业在UNGC披露的“进展情况通报”。但ESG的定义不明确不统一、方法缺乏透明度等问题让投资人困扰,甚至可能出现“漂绿”现象。

对于这些困扰,刘萌的建议是:“我如果是一个企业家,做好ESG、遵守全球契约十项原则是自己的事,本就应该做好。我相信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道。大道至简。”

性别平等也是UNGC关注的重要议题,并有专门的培训项目。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刘萌认为女性议题的横跨面很大,女性若不能在经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得到充分的代表和赋能,很多目标将很难实现。

企业说出“两难处境”也挺好

南方周末:ESG概念由UNGC率先在2004年提出,从默默无闻到话题出圈,当下ESG是真的火了,还是依然停留在口号上?

刘萌:近几年的极端天气、大流行病等的确让公众意识到了ESG的重要性。中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高质量发展。

不过无论是ESG还是曾经CSR等其他类似概念,在某一个历史阶段火了,都很自然。无论什么概念火了,UNGC始终把握的主线有两条:促进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调动企业的力量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出ESG,但这个概念非常宽泛,企业落实ESG,重点是履行全球契约十项原则,这正是对ESG的阐释。

南方周末:成立伊始,全球契约就要求加入的企业强制披露“进展情况通报”(Communication on Progress),这些通报对外公开吗?

刘萌:完全公开。我们全球官网已有将近十万份报告,我们鼓励企业用各种语言发布,比如中国企业用中英文都可以。

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不意味一劳永逸,要有忧患意识。现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