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建筑界“诺奖”得主,中国多个地标出自他手

责任编辑:周建平

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Tom Welsh/图)

在上海的洛克外滩源项目、西岸美术馆,杭州的九树公寓、西溪天堂·悦庄、壹向大厦和良渚博物院,景德镇的陶溪川文化区等建筑的设计中,都可以看到戴卫·奇普菲尔德坚持的理念——在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变得日益脆弱的时代,建筑师的角色就是培育新的方式以改善人们的生计和生活。他的愿景不仅仅是把单个建筑融入其所在地点和文化,而且是拓展到对地点和文化更广泛的定义和理解。

2023年3月7日,第45届普利兹克建筑奖——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奖——被授予戴卫·奇普菲尔德(SirDavidAlanChipperfieldCH)。

(David Chipperfield 提供/图)

奇普菲尔德的建筑事务所在伦敦(1985年)、柏林(1998年)、上海(2005年)、米兰(2006年)和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2022年)设有办事处。1953年生的奇普菲尔德从事建筑四十余年,完成作品过百,涵盖市政、文化、学术建筑、各类住宅和城市总体规划等,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他的设计风格“微妙而有力,低调而优雅”,致力于呈现和定义低调但充满变革的市政面貌。

德国柏林,詹姆斯·西蒙美术馆(Simon Menges/图)

普利兹克评委认为,“他的建筑特点总是优雅的、内敛的,具备永恒感,并辅以干净利落的结构和精致的细节,每个作品都彰显出清晰的风格,令人惊喜,蕴含丰富的底蕴并自信地存在着。在这个过度商业化、过度设计和夸张的时代,他始终能实现平衡:无论是在现代极简主义建筑语言和表达自由之间,抑或在抽象陈述和严谨优雅之间——而且从不缺乏复杂性。”他的建筑在看似矛盾的理念之间实现了大局的平衡——作为建筑设计自身必须是完整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同时创造出了与城市和社会的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地区风貌。

良渚文化博物馆(Richard Bryant/图)

“我把此次获奖视作一种鼓励,我将继续关注建筑的本质和意义,会更加重视建筑师在应对当下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方面的挑战中能做出的贡献。”奇普菲尔德说,“我们深知,身为建筑师需要扮演一个显著角色,通过不懈地互动互联,不仅要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要去创造一个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必须超越这一挑战,并帮助和启发下一代,让他们有远见和勇气来担当责任。”

法国巴黎,莫兰综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