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公益观察丨张颐武:互联网公益“中国样本”值得全球来参考借鉴

“互联网公益这个事真的很重要”,张颐武在接受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专访时反复强调。对此他建议,要创造一套真正的信任文化,“有效的、真正的让这些钱摊在阳光下”。

据民政部统计,2017至2021年,我国每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从25亿元增至近100亿元,5年间增长了近4倍。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手段同公益产生紧密融合,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触网,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在公益方面屡出“奇招”,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参与到公益中……

“互联网公益这个事真的很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一直关注互联网公益发展。2023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推动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提案建议。

独特的互联网公益“中国样本”

“虽然互联网公益未来肯定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飞跃,但是现在看趋势和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在张颐武看来,中国互联网公益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两个方向的改变:一者,通过互联网的联通,让愿意贡献的人更便捷地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二者,让受益人精准有效地得到帮助。

从捐赠者到受益者,整个流程都是基于互联网,便提升了公益的运作能力。互联网公益凭借其更便捷、更精准、更有效的特点,让公益更快的“到达”。

这种迅速、精准的链接,也带来了集腋成裘的效果。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迅速地让每一份哪怕十分微小的捐赠都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各方的力量都被整合进来,“这都是互联网平台给我们提供的机会、空间。”

据南方周末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民政部指定的3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累计有超510亿人次参与,累计募集善款350亿元。

同时,互联网工具的运用,不仅催生更广泛的公众捐赠,也筑起更坚实的公信力。通过互联网,公益全流程都可以有效的监管和管理,这样带来的体验感提升,将对整个公益事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每一个过程的细节都可以在网上得到数字化的展现,都可以让人们看到。”张颐武清晰梳理了公信力产生的逻辑链条,“更便捷、更精准、更有效之外还可以让人更放心,让他觉得每一分钱都是有价值的,才会让人对公益事业有信任。”

更加便捷的方式,更加有效的监管,更加有力量的发展,张颐武描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公益发展趋势。他认为,未来互联网公益会成为我们国家公益事业具有主流性意义的一部分,“我觉得是升级换代,对于整个公益事业都有非常积极的促进。”

2019年,民政部便提出互联网慈善的“中国样本”已经初步形成。

4年过去,张颐武强调,由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形态更多样、更丰富,互联网创造出许多“中国样本”,这在公益事业中也越来越清晰。“中国的模式、中国的样本确实值得全球来参考、借鉴。”

中国的互联网公益有自己独到的发展空间和方式。一方面是基于通过有效的、整体的互联网支付系统和观测系统,公益更加精准有效,且高信任度。“我们的支付系统非常完备、便捷、有效率,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去,到达的感受都是极其顺畅的。”

另一方面,在张颐武看来,互联网的公益基因来源于中华的善心文化。传统文化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状态,在互联网中得到了有力的发挥。这种中国式的人性关怀,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内在的精神。

“既在精神上,又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上,都会对全球有非常好的启示。”他总结道,“互联网一定会把公益事业带向更高的层面,未来的影响会更深远。”

“让阳光照射到公益事业每个角落”

凌晨12点之后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一些老人独自一人,或坐或跪,双手合十,不停向用户祈求,“行行好吧。”满屏幕的猫猫狗狗聚集在狭小的空间内,屏幕上出现“一颗小红心等于10g猫(狗)粮”等字样。各种“网络乞讨”正在午夜之后的互联网上此起彼伏。

“50元不够买一件衣服,但却能延续他们生命”“99元,就可以减轻患儿许多治疗开销压力”“100元爱心捐款,为特殊儿童照亮康复希望”……在不同的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以募捐为目的的“公益广告”冒出身影,但部分机构和项目存在信息披露严重缺失的问题,公众的捐款便如同石如大海。

依托于互联网,新的公益形式野蛮生长。张颐武总结道,虽然大平台的严监管、规范化正在培育公众的信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公益的各种尝试,还催生了很多小规模的、新的业态,“其中确实存在不清楚、模糊的环节。”

在提案中,他建议充分发挥大平台的龙头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互联网公益行业;加大力度打击行业中的“害群之马”,培育良性数字公益生态圈,激发平台、慈善组织和慈善参与者的活力。

张颐武又进一步提出:“创造一套真正的信任文化,其实是至关重要的。”而信任文化的生成,需要“有效的、真正的让这些钱摊在阳光下”,他希望让人们能够看到,公益事业的阳光、美好、善意,“这个事业是更高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如此,便需要对公益行业的进一步规范。一方面,对于更零散、机制更灵活、更有弹性的环节,需要行业自律,形成伦理上的共识与准则;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是目前亟需的。

《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提出:“管理规范的滞后、现有框架与公益生态的不匹配等问题,均需要各平台、机构、从业者共同努力,推动从法律、政策、制度、共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覆盖。”

对此,张颐武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互联网公益方面的监管部门较多,虽然各部分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但若不同的部门能够统一到一个系统有效的管理方式上,形成合力,或许能够更进一步。

这在他的提案中也有所表述:要加强对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集中统一管理,深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互联网公益涉及互联网、社会治理、金融等多个主管部门,建议由一个部门归口管理,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预期。加快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机制化的沟通交流渠道。

“最终让阳光照射到公益事业每个角落,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在阳光下运作。”张颐武憧憬道。

网络编辑:鸣星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