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灾后应急饮用水”的24小时速递

很多年以后,每当魏明涛听到地震或洪灾消息,他总是下意识地拿出手机,一边绷紧神经等待一线伙伴发来灾区最新情况,一边想起自己第一次参加雅安地震救援的那个周六早晨。

2013年4月20日,8点刚过,魏明涛就被电话叫醒。作为壹基金工作人员,他被指派前往雅安芦山,参与“净水24小时”灾后饮水紧急救援机制的第一次行动。此前几个月,壹基金与可口可乐中国刚刚创立了这项机制,目标是将可口可乐中国遍布全国的装瓶系统及商业运营网络,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接,在危急事件发生后立即转变为饮用水应急救援网络,第一时间将安全饮用水送至灾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每年有140万人死于与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有关的疾病。而地震、洪涝等灾害之后因为缺乏安全饮用水,往往成为这些疾病的温床。为解决水和公共卫生危机,2023年世界水日,联合国在年度报告中呼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相关方应当加速改革共同协作。

让人欣慰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协作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

十年来,通过壹基金、可口可乐中国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协作,“净水24小时”已经响应了303次各类灾害和紧急情况,将超过2270万瓶饮用水送达278余万人手中,平均仅用时11小时。

一辆红色救援货车行驶在救灾路上

摸着石头过河

样的救援范围与响应速度,来之不易。

中国一半人口和70%以上的城市位于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地区。传统救灾往往需要长时间、大储存空间来进行备灾,然后经过远距离运输调配物资。很多偏远地区灾害发生后,物资无法第一时间抵达。2008年汶川地震,可口可乐中国就曾感受过“远水解不了近渴”——捐赠的瓶装水调度完毕从工厂运往灾区,可几十个小时过去了,物资还困在路上。

随后两年,可口可乐中国组织团队到各地调研,向专业灾害救援机构求教,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灾后救援。调研中,一个关键事实浮出水面——不论灾害种类或灾情大小,社区饮用水供应是最易受到影响,也是灾后紧急救援最重要的物资之一。但饮用水体积较大,且有保质期,需要不断更新维护,社区自主进行备灾储备的难度较大。

面对“灾后社区安全饮用水紧缺”这一社会需求,一个想法逐渐在可口可乐中国内部萌芽,“我们不就是饮料公司吗?平时能够用遍布全国的商业运营系统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那灾害来临,能不能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这个想法与当时正在全国探索建立救灾协作机制的壹基金一拍即合。壹基金助理秘书长沙磊回忆,“救灾不只是捐钱,还有其他形式,比如提供物资、物流的专业支持”。

于是,双方共同绘制出一个灾后应急饮用水救援的机制雏形:灾害发生后,身处一线的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伙伴,首先对灾情作出评估,提出应急饮用水需求。接到需求后,可口可乐中国通过遍布全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将物资需求分配给灾害发生地所属的装瓶厂。识别出距离灾区最近的仓库地点、产品数量和最佳路线后,装瓶厂协调车辆和司机进行紧急配送。配送的饮用水抵达灾区后,一线救灾队伍或当地政府部门再根据受灾地区实际情况,完成分发。

但从“蓝图”走向“现实”,并非易事。从雅安地震第一次行动起,“净水24小时”开始了历时三年的摸索。

“最开始,各个装瓶厂在接到需求后要打大量的电话一一沟通,”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回忆当时的窘况,“团队是临时组建的。去一线的员工也很忐忑,毕竟从没走过那么难走的路,有时还得边打电话边问路才能找到指定的地点。”

但当中午12点,载着2000箱纯净水的9.6米红色救援货车出现在芦山县城,救援人员都忍不住感叹——这距离地震发生仅仅过去4个小时。壹基金发了一条微博,“可口可乐的水已经到了,是所有物资里最快到位的。”当天下午,这批水就派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那天之前,设计的环节并不都那么顺畅,”参与了第一次救灾行动的可口可乐中国可持续发展部成员表示,“但从那以后,我们意识到,最初的设想没错。接下来就是如何越做越优化、越做越流畅的问题。”

“净水24小时”协调车辆紧急配送

机制的力量

雅安地震救援结束后,可口可乐中国的项目团队和壹基金的十几名一线成员立即召开了一个复盘会,针对机制在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商议解决方案。这样大大小小的复盘会数不胜数,在三年的摸索和迭代之后,“净水24小时”逐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和详尽的书面指南。

为了加快灾情响应速度,可口可乐中国系统还设立了预审批的机制。每年年初,预留固定资金,专门用于灾后救援。在系统内部,可口可乐中国与装瓶合作伙伴事先签署框架协议,约定各自权责,让彼此形成一个行动整体。灾情一发生,各地的装瓶厂可以免去层层审批的繁琐,即刻启动救援响应。

另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每年前往各个装瓶厂,给负责人培训执行细节。

“接到启动信息时,第一件事情做什么,第二件事情做什么……一遍遍地培训,让每个环节上每个角色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节点什么事情找谁”,“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总结,目的只有一个——灾害发生时,最关键的那一刻,能够精准地“定位”责任人,尽可能减少紧急情况下还需要请示以获得授权的情况。

基于可口可乐中国遍布各省的装瓶厂体系以及深入县乡的经销网络,“净水24小时”机制的“标准化”和“体系化”,为救援带来巨大的益处。

这一方面意味着,灾后饮用水应急救援的“普及”成为可能。“净水24小时”不仅能响应大型灾害,而且对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四级以下的中小型灾情,都能有效回应。

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能在同一时间响应多地发出的救援需求。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给中国几乎整个海岸线城镇造成暴雨、洪涝影响。一个周末,一线救灾队伍接连向可口可乐中国团队发出4次救灾需求,都得到了立即响应。壹基金灾害管理部员工感慨道,“没想到你们能短时间内连续四次启动快速行动”。

“这归功于标准化的体系和各地相对独立的属地化救援方式。虽然是四次需求,但其实是四个地方、四个团队,同时启动了一次净水24小时行动”,在“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看来,快速响应背后,正是机制的力量。

志愿者们快速响应每一次救援

自我生长

历经十年,这一机制也在不断自我迭代、更新成长。

在需求端,项目管理更趋精细。近年来,受灾地区的初始灾害评估,已从最初较为粗放的统计,进化到系统性的全面评估,涵盖了灾害影响、当地人口、供水系统的损害程度、当地交通及分配能力等多个维度。而对应急饮用水数量估计,“净水24小时”也根据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标准和多年实地救援经验,逐渐固定为按照紧急救援期3天计算、每人每天4瓶的标准。标准提前告知相关各方,并约定好一些高温、偏远山区等特殊情况的调整范围,以加快用水需求的估算效率。根据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团队统计,灾后需求的评估时间,从十年前的约8小时,大大缩短为目前的4小时。

而在供应端,面对变化中的应急管理趋势和不同救灾场景,“净水24小时”还研制出移动应急净水车,作为瓶装水救援形式的补充。

“瓶装水适合灾害发生的前三天、较为分散的紧急救援,但部分地区灾害持续时间更长,有的还采取了灾民集中安置的形式,”“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解释,“移动的应急净水车加装过滤装置,能把水源受到一定影响的水过滤到可以安全饮用的程度,从而满足更长时间居民的集中用水需求。”

移动的应急净水车加装过滤装置,满足居民更长时间的饮水需求

2020年,湖北恩施曾有一些社区自来水水源灾后受到了破坏,居民面临断水风险。“净水24小时”应急净水车便开进一线,在当地供水管网恢复之前,满足了当地村民的应急饮用水需求。

而在将需求与供应两端连接起来的运行过程中,“净水24小时”也开始增加对参与其中的救援者的关怀。

2019年,项目组特别为一线参与者定制了红色救援服,用特殊防雨材质制成,外观设计还加入反光条。

“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解读这些举措背后的深意:“我们希望救援服也像一件‘战袍’,当每一个参与者穿上它化身为送水的‘无名英雄’之时,它也能给予他们关怀和保护。就像我们常说的,‘你保护水,我保护你’。”

十年间,参与“净水24小时”应急救援计划的志愿者超过9347人次,其中包括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员工、物流公司的司机,甚至还有系统外的经销商。很多人即便离职,也会骄傲地说起,曾经参加过某次救援。

“正是这样一个机制,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而这个机制,也因为每一个参与者的贡献,才得以顺利运行”,在可口可乐中国团队看来,人是“净水24小时”最宝贵的资产,也是这一机制未来能持续运行下去的关键所在。

在一起,共迎挑战

过去十年,为更好地应对灾害,国家综合减灾体系与规划建设,对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减灾防灾,呈现出越加开放的态度。

在此背景下,“净水24小时”机制利用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庞大的业务运营和物流网络,依托壹基金旗下的救灾伙伴,通过与各地政府的协同运作,为灾后饮水紧急救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显现出助益国家综合救援体系的潜力——江苏某地制定备灾预案时,曾主动联系可口可乐中国当地装瓶厂,提出将“净水24小时”作为当地的虚拟备水应急仓。

而“净水24小时”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预示着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范式。

过去十年,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影响加剧,更多企业从以股东价值为中心的经营,转向考虑利益相关方导向的“美好商业”,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战略指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来推动社区的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净水24小时”项目已坚持运行十年

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局董事、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吕建中看来,在新时期,企业家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创造共享价值的角度看问题,从多重利益相关方的角度看问题,不能桎梏于短期利益,而要把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结合起来。

“净水24小时”恰好提供了企业如何创造共享价值的范本。它首先精准识别并锁定了社区灾后应急用水这一长期存在的社会需求,然后将企业的商业价值体系,创造性地转化为紧急情况下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无需大费周章,搭建一个另外的体系,而是“就地取材”,化商业生态系统为社会生态系统,化商业价值为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标准化体系化的长期运行,不断迭代,形成一套自有生命力的机制,创造出既有利于商业目的又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持续性的共享价值。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一种谋求“基业长青”的长期主义。

可口可乐大中华及蒙古区副总裁张建弢表示,“‘净水24小时’机制将可口可乐公司的商业优势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让我们能够在社会需要的关键时刻‘搭把手’。我们也十分自豪能和装瓶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十年不渝的行动持续为我们业务运营所在的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

“净水24小时”还在持续升级,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灾害风险探索新的对策,例如吸引包括政府单位、物流仓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更多的力量共同参与。

它所描绘的蓝图意味着,即便灾害与风险不可预知,但通过多方的协作、机制的力量、持续的迭代,这样的救援力量最终能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中国,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为社区每个人提供他们所需的物资、希望与慰藉。

就像2014年云南鲁甸震后,两位劫后余生的孕妇微笑地传递应急水所透露出的那样——彼此携手,在一起,困难终会过去。

物资、希望与慰藉同时抵达受灾社区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