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管好钱的中年人,决定扭转“失控”人生

赵鑫再一次拉上妻子一同盘点账户,他确认自己家里是真的没什么钱了。

先是父亲脑梗送医,紧接着岳父肺功能丧失、不得不接受移植手术。血压、康复、肺源、呼吸机、医药费成为赵鑫生活中高频重复的常态——上一代人已经不可避免地老去。

另一边,妻子的投资遭受打击,几乎赔掉小家庭全部积蓄,儿子又面临小升初,沉甸甸的未来寄托在银行卡数字当中——如何在生活的多面体中绝处逢生,成为这一对已迈进中年的夫妻的日常命题。

起初赵鑫以为,衰老、病痛和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都是自然而然的,“冥冥之中感觉就是要走到这一步”,个人的意志在命运的剧本前,本就显得毫无掌控力。

但偶尔他也忍不住想,其实至今所发生的并非全然意外,如果能再规划得早些、考虑全面些,或许有些事可以有不一样的过程。

如果没有到万不得已

2020年以前,赵鑫的人生波澜不惊但平淡幸福:一份稳定的工作能从毕业做到退休,孩子乖巧伶俐,妻子的教育事业办得如火如荼,小家庭和两边老人相隔“一碗汤的距离”,彼此都能照应。

父亲还健康的时候,是老年骑游队的成员,周末可以从上海骑行200多公里到杭州。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父亲已经在地上坐了一个多小时,无法自主移动。

脑梗的程度并不严重,对75岁的老人而言可算是幸运。半个月后父亲出院,勉强能够自理,但体力大不如前。从此,他步行的距离再也没有超出家门口的公园。

楼梯房因此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对病后仍在康复的父亲而言,那几十级台阶成为了他接触外界的最大障碍。

“现在是他还能走得动,”赵鑫说,“老人已经78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他可能随时走不动的风险。”他开始认真考虑换电梯房的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彼时,赵鑫并不知道,父亲的脑梗只是一切的开始,“还有余地考虑换电梯房”也只是“想象”——他的下半局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还有两个定时炸弹将要紧随其后爆开。

岳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随着年龄增长,肺功能不断降低,到一定阶段便只能依靠呼吸机生存。几年前就有医生提议换肺,夫妻两人犹豫了,“觉得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如果没有到万不得已,”赵鑫用“万不得已”来定义这次人生变故,“风险实在太大,器官移植逃不了排异这一关。”但岳父的肺功能每况愈下,免疫力也随之减弱,稍有着凉都是大问题。

到2022年,岳父彻底卧床,无法自理。换肺,被迫提上日程。

第二颗“炸弹”是妻子的生意。因判断失误,这个家庭几乎一夜之间背上了近80万的赔付。

换肺50万,其中自费开销30万,对赵鑫夫妻来说不是小数目。再加上生意的亏损,小家庭骤然面临110万的现金支出,“虽不至于卖房,但基本上所有积蓄都搭进去了”。

几年前医生第一次提移植手术,赵鑫就清楚,肺总有一天要换,钱总有一天要花。那时他只觉得自己事业在上升期,又有妻子的生意锦上添花,真到了手术的时候钱应该不成问题。这是他的自信,也是他的侥幸。

“谁曾想呢”,赵鑫感慨。谁曾预料风险还能接二连三地迭发,带来如此大冲击,以致截断了全家的现金流。

另一边,收入没法一下子变多,但固定的支出分毫不能减,“还要还贷,每个月基本上没有什么财富积累”。经历了不确定性的冲击之后,他发觉自己用钱的时候总是在紧张地腾挪周转。

图源/视觉中国

在赵鑫从前几十年的经验里,从来是“到什么阶段就考虑什么阶段的事”, 提前规划,并不在考量范畴当中,“大家不都这样的?”

工作、结婚、孩子教育、父母养老……虽都离不开“钱”,但毕竟每一项中间还隔着十几年,“总有机会、总有办法”。

只是历经了两颗“炸弹”带来的财务波折,父亲换房的计划无奈被彻底搁置后,赵鑫还是有了动摇。

电梯房是一定要换的,儿子也进入升学关键期,赵鑫看向未来,万般踟躇。“也还是要给孩子的将来做一个规划,万一打算出国,也得提前考虑了。”另一方面,两位母亲身体虽还算康健,也已经迈入75高龄,养老与照料终归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赵鑫笼统地觉得,要满足一家人对未来的种种设想和期待,需要相当大的一笔钱。但这笔钱究竟该是多少,他算不出,也不知道该怎么算。只是万不得已,似乎不能再是借口。

深一脚浅一脚的人生

2018年,王融辞去百万年薪的高管工作,回到家乡做教育行业投资。选择返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希望离母亲再近一些。

这一年是母亲确诊帕金森症后的第6年。卧床,是预料之中、情理之外。

过去6年,母亲的行动力一点点丧失,做表情和说话逐渐变得十分困难。到后来不能进食,每四个月便需要去医院换一次进食导管——仅仅这一件事都会令人不堪重负:把母亲从病床转移到轮椅、推出房间、转移上救护车、到了医院再转移到担架上、推到病房里。同样的流程,回家的时候再重演一遍,前后耗时大半天——哪怕换管的时间只要5分钟。

无数类似换管这样的小事累积起来,让本就对身体失去掌控而无力的母亲更加痛苦。

王融辗转托人请到一位可以到家里为母亲换管的医生,才终于结束了这种奔波。这令他感到“有力而欣喜若狂”。

王融很早就开始规划上一代的养老。十几年就曾劝父母请阿姨来照应生活——对于他的资产而言当然不值一提,但日后却成为他最欣慰的事。

母亲卧床多年,难得一次都没有生过褥疮,保姆后来甚至自己学会了帮母亲换管。他一直觉得是有这位阿姨的存在,母亲才得以有尊严地离开。

尽管生死恒定不变,但这过程中的体验只有老人自己能够感受,最后一段人生最难保留的也是尊严。

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年下来,父母的生活质量跟钱有没有关系?当然有。钱能够减少痛苦,或者减轻痛苦的过程。”

医生、保姆、“能送母亲去任何地方看病”的底气,全都归结于王融多年来积攒的人脉和财富。事后他想想,还是多亏自己规划得早,其中任何一样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抱来的。

尽管在母亲的事上游刃有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次变故却给了他更多警示。一帆风顺的前半生,在商场的波涛汹涌下相形见绌,“各种阴谋诡计、酸甜苦辣都尝到了”。

王融回到家乡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教育,不到一年时间就遇到政策转向遭遇滑铁卢,还被合作方骗走了5000万。后来投资房地产,又赶上行业寒冬,买下的项目至今没能开盘销售。他也曾请朋友帮忙打理过股票账户,结局是钱被相识多年的老友挪用一空。

王融是少见的不靠专业人士指导而单打独斗的投资人,几乎手上所有的闲钱都在项目上,遇到“好的”项目,一冲动还会忍不住追加。等意识到的时候,账面上的现金流已经相当紧张,绝大多数资产都被套住了。

“因为受的诱惑太多,总觉得想投。有一些你认为几个月就会回来的钱可能遥遥无期,就跟之前预想的不太一致。”王融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非常多的投资都有很好的前景。”

图源/视觉中国

王融评价作为投资人的自己,用到的两个词是“贪婪”和“冒险”——这是投资人的特性,也是手握闲钱的人难以跨越的障碍。“投资”二字承载了他的理想,也某种程度代表了他对财富的理解:投资、机会、盈亏和套牢,但至于是否关联到抵御风险、规划未来,这并不在过去王融的考量中。

“现在我暂时不投资了,回笼资金,至少要等一个项目能变现。”他强调,“管理现金流、活下来,是最重要的事,无论什么时候,手里一定要留足1000万。”这1000万,是王融人生理想的安全垫,在拥抱不确定性的同时,他也需要一定的掌控感。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投到项目上的,也是他面对投资失败、母亲长期卧病却依然能够保证平稳生活的支撑,至少令他在人生夹缝中尽可能找到可以喘息的地带。

现在他能够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通过任何目标来达成,只要涉及钱,就需要提早规划,就如同他十几年前劝父母的那样:请个阿姨来照顾,凡事都方便点。

“这几年一直是深一脚浅一脚的。”王融为自己的中年人生做了总结,他认为人生不过是体验,而这半生目前已足够丰盛。但如果有可能,他更希望将来的路比过去平坦。

人生中总有些事必然发生

后来王融回想起来,始终遗憾他应该在母亲刚确诊的时候就立刻放下工作,陪她去周游世界。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6年后母亲病情恶化,他决然回到老家,也有一种想法是弥补当初。终于得以常常坐在父母家的客厅里陪他们聊天,二十岁以后他很少经历这样温情的场面。

“从大学就离开家,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加起来也不是很多,但我和母亲的感情非常好,她是我一生的偶像。”提及这几年的动荡,王融仍然有一件事感到欣慰,“我陪伴妈妈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时间”,算作是苦乐参半。

他试图拉住母亲,拖着她别太快跨过那道生死大门,就算拉扯不回来,至少过程中可以留给她,也给自己多一点幸福——每个父母垂垂老矣的家庭无外如是,“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很微小的事情,都无比珍贵”。

图源/视觉中国

情感上的幸福无关于贫富,赵鑫对此也深以为然。他承认自己过去并不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但我没有特别焦虑,因为这个家庭,包括双方老人、爱人、孩子,我觉得都很不错”。

也正因如此,他也想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家庭提供最好的生活。

虽天不绝人,赵鑫妻子在疫情缓解后开始了新的投资,但孩子的留学金、退休后的储蓄,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还能不能赚上,以及,还会不会有突如其来的风险,无人可预料。

如何抵御风险,是赵鑫已准备放上日程的规划,但具体怎么做,他尚没有清晰的头绪。

和赵鑫不同,王融一直清楚自己的冒进心态,作为习惯于操纵数千万规模项目的投资人,投到最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却没几件做成,他承认自己掌控经济的能力并不算强。

“客观认识现状,也是希望我自己以后能够提升这种能力。”王融期待未来的自己能更充分地认知自我、更客观地理解财富、更清晰地规划未来。

财富当然无法抵抗恒久不变的生老病死,但长远的规划却能带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平稳的幸福感。

回顾过去,王融仍然认为自己的人生不虚此行,“是母亲去世这件事带给我启示和力量,我得感谢生活的馈赠。”他所得到的馈赠,是陪伴母亲安然离世,从而他坚信在四十岁以前就要规划到生死;是意识到了自己要实现的价值,从而他反思自己手握闲钱时的人性弱点。

与赵鑫、王融一样,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必然发生之事:日渐老去的父母,不断成长的孩子,身体机能下滑的自己……人生的许多遗憾并非都源于缺少财富,但多少又和财富相关,如同赵鑫至今没有买下的电梯房,也如同王融还没有实现的自我价值。

但所幸他们还年轻,生活用“教训”馈赠他们以绝处逢生般的启发:留有余地的幸福,无非是减少风险对生活的冲击,通过规划,对未来的波动更从容些,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更有信心些。

毕竟,在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同时拥有强经济掌控力,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人生哲学的践行。在“未来”这条设置了无数个里程碑的赛道上,规划好财富,也便是规划好了一种有安全感的人生。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赵鑫、王融为化名)

南方周末联合汇丰,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指导下,将于近日推出《城市人群经济掌控力洞察报告》,敬请关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