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ESG应纳入一切投资决策

编者按:

2003年,南方周末首创发起企业社会责任调研项目,希望通过调研和榜单记录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从一个小众概念发展成为新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公益慈善、依法纳税扩展成为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从“寥寥先行者”的关注发展成为政府、行业商协会、媒体、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的多方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身置于时代背景之下,为建设更好的世界而努力。
2023年,南方周末启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20周年系列活动,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道路上见证者、参与者和推进者,希望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案例挖掘,探究中国企业的履责之路,从历史的脉络中解读商业趋势,洞见责任价值。

本期嘉宾,我们邀请了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专家成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他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近20年,曾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10多年,参与起草多项影响深远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文件,如今担任金融公司投资负责人,致力于推动ESG投资发展。跨领域的身份让他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从缘起到发展,从理论到应用,从长处到流弊,解读企业责任、构建责任共识。

里程碑文件的出台

南方周末:你参与了国资委2008年《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起草,当时背景是怎样的?

陈锋:这份文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生的。外部而言,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响应全球趋势,在创造利润之外,提升多领域的表现。

内部而言,当时社会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较为浅显,甚至出现了一些偏离,比如一些企业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做慈善、捐款,忽略了其他议题;企业暴露出压榨员工、偷税漏税等问题,一些基本底线都尚未守住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厘清概念、激浊扬清。

中央企业大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企业的重要出资人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上肩负重要职责。那时候我正好在国资委工作,做了大量研究和调研,对当时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趋势、现状、问题、重点议题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正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明确了八个重要责任领域,并提出建立责任管理体系、定期发布报告等管理要求,在推动实践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南方周末:《意见》出台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锋:这是第一次由国家部级机构出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性文件,第一次系统地对企业履责提出要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

在广度上,由于中央企业渗透领域较多,为提升自身表现,会将要求向供应链传递,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会效仿,实践主体逐渐扩大。同时,中央企业本身作为中枢和骨干企业,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也会引起其他企业的跟进。

在深度上,许多机构加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信部、地方国资委、行业管理机构等也跟进出台一系列的意见和要求,对全国企业理解社会责任、开展实践起到了推进作用。

当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国际经合组织(OECD)等给出的评价都很积极,认为《意见》对于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起到重要作用。现实看确实如此。

CSR逐渐向深向实

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入中国,从政府推动、国企和外资企业引领,再到范围扩大,对企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陈锋:我觉得影响是全方位的,实际上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这其中比较显著的影响有:

第一,认识更加深化,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逐渐脱离公益慈善、社会捐赠,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更加客观全面。第二,管理功能增强,社会责任工作从品牌营销、美誉度建设,逐渐走向战略定位、风险管控方面,成为企业的管理工具之一。第三,价值拷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企业发问:“作为一个对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组织实体,除了盈利之外,还需做什么?企业本来应该做什么?如何定位自己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需要认真研究企业责任、企业价值这个问题,需要从全新的、综合的视角进行这样整体、系统的反思。

但客观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企业将社会责任仅仅当作宣传营销工具,追求表面的荣誉而忽视实质性的工作;或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某一方面成绩,掩盖其他方面经营违规的问题,这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用或滥用。

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虽属小众领域,却有很多不同的概念,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锋:我认为这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认识发展历程中,每个概念、每种理论都在原来基础上拓宽了一定的视野、增加了一个选项。从利润最大化到利益相关方者主义、从慈善论到责任论,从CSR(企业社会责任)、CSV(创造共享价值)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等等,体现人们对企业责任认识的演进和深化,结合时代发展、企业需要,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清晰,越来越能够落地、指导实践,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这也侧面反映出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例如,最初人们强调要摆脱利润导向的单一视角,从责任和使命角度考察企业价值,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但“社会”这个概念令人思维局限于社会视角、局限于慈善,不利于内涵深度拓展,现在不少人还有这种认识。另外,这些概念的不断变换,实际上也反应了从业者之间的分歧,整个过程中还涉及话语权争夺问题,在比谁的“嗓门大”,一些乱象屡见不鲜,行业内部管理仍然任重道远。

ESG因实用而流行

南方周末:ESG越来越热,是因为它“好用”?

陈锋当下强调最多的、传播最广的概念,一般是权威机构提出的,或者对企业来说最容易理解、最好用的。ESG具备这样的特征。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但在现实中,人们会发现一些企业不这么做,污染环境、拖欠员工工资,产品照样大卖、估值不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倡导责任,就像空口白话,起不到任何作用。

ESG的出现,在提法上更清晰,明确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在范围上,将治理纳入,与经营的关联度更高;在应用上,企业能够将其当作管理工具来规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用它来对企业估值。另外,从监管层面看,监管部门可以对一些不遵守行为实施违规处罚,具备杀伤力。

南方周末:ESG对投资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锋:随着市场发展,不仅是ESG主题投资,任何投资决策过程,都需将ESG指标纳入考量,全面评价企业。比如:

在治理维度,需要考察企业内部决策机制,考察管理团队的背景,是否足够多元、是否匹配处理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以及考察各种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在环境维度,考察企业生产技术是否足够低碳,能否应对不断提升的环保要求,是否具备足够的环境成本消化能力。

在社会维度,考察员工的股权激励情况、能否留住人才等等。

投资机构一般都有ESG评价体系,努力将ESG绩效与企业价值相关联,不是简单分析股票的账面价值,而是从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角度考察企业本质的价值,做出符合投资方利益的决策。

现在的资本市场,尽管各种ESG主题产品较多,仍是聚焦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市场占有率等,但从趋势看,未来ESG影响投资决策的空间会逐渐增大。

企业需做早做小、做细做实

南方周末:从CSR到ESG,底层逻辑是否变过?

陈锋:ESG更具备实践价值,但二者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一是优秀的企业,不能只看合规和利润,要在多个维度绩效上同样优秀;二是二者都能够揭示企业风险,预示未来可能引发的麻烦;三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如果只是通过将环境、人力成本转嫁给社会的方式来盈利,增加污染、侵犯人权,实际上并没有创造价值。

南方周末: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如何发展?

陈锋:我只从ESG投资的角度提一点,这也是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重点研究内容。随着ESG重要性提升,功能性也会增强。资本市场期待它进一步发挥筛选企业、识别风险、评估价值的作用,相关评价将进一步细化、工具化。同时,对企业ESG信息披露要求,会更加的细致,ESG将逐步发挥外部视角的价值。

南方周末:未来有哪些社会责任问题需要企业重点注意?

陈锋:尽管社会责任议题比较广泛,就中国企业整体而言,仍然需要做早做小、做细做实。一是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劳工、供应链风险,这些领域的风险暴露,即使是很小的问题也会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当前社会生育风险初显,男女员工产假问题在社会舆论中受关注,劳动仲裁机构发生多起对企业的投诉,这种就属未来会造成较大影响的潜在风险,企业需要予以考虑。

二是增强信息披露的实质性。随着大家对议题的理解深入,浮于表面的说辞,很少再有人买账,企业需要增加透明度,及时、公开、真诚地披露ESG风险和发生的争议,在报告中回应负面影响和整改进展。尤其是,公众对“粉饰”的辨识度在提升、容忍度在降低,企业沟通中需要展现真诚的态度和措辞。

网络编辑:伊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