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作的复兴:青年导演崛起了吗?

它们所彰显出的问题意识与情感表达已然与上一代电影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标志着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渐渐形成了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模式。

与上一代艺术片导演“出走”家乡的欲望相比,年轻一代的导演在创作上纷纷选择了“回归”,他们试图在家乡的风物和方言的韵律中寻找自我,这或许也是一种后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的集体症候。

责任编辑:李慕琰

《拨浪鼓咚咚响》取材于导演白志强在农村帮扶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真实案例,全片没有一位专业演员,都由素人本色出演。(资料图/图)

2023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电影的复兴之年,在经历了三年疫情考验之后,曾被视为“特困行业”的影视业有了回暖的迹象。六天春节档创造的67.58亿元票房恢复了市场信心,几年中积压的电影陆续登陆院线,电影院重新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3至4月,一批导演的处女作纷纷上映,白志强的《拨浪鼓咚咚响》、乔思雪的《脐带》和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在一个月左右先后上映,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带给观众多元的观影体验,拓展院线的表达空间。

这些电影既有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充满奇思妙想的诗意科幻,既涉及个人情感饱满的回乡叙事,也有书写边缘人的抒情诗。总体来说,尽管这些处女作还稍显青涩,但它们所彰显出的问题意识与情感表达已然与上一代电影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标志着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渐渐形成了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模式。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几乎完全是导演牛小雨私人故事的再现,奶奶的扮演者正是导演本人的祖母。(资料图/图)

公共意识与私人记忆

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不可忽视的传统,一代代电影作者通过对公共议题的表达彰显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小人物的悲欢同样构成了现实主义电影坚实的基础。

2018年,文牧野以一部《我不是药神》出现在观众视野当中,这部电影描绘了一场跨国药物买卖的冒险,引发了人们对医疗资源分配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年度现象级电影。这部电影在当年收获了30.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证明了年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