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谈“新南方”写作:在文学的巨大裂变中,突破平庸

“我们今天是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化的世界中来传递文学,所以文学已经变成了像陈晓明教授所讲的,它不是一种自明的、原原本本的文学,而是剩余的。就比如说我们今天会看到很多非常卓越的文学作品,它必须通过某一个带货的人来传播。”

“我认为真正的‘新南方写作’应该是解构的,是在解构的基础之上再建构,它建构出来的东西应该完全不同于以前既定的叙述。”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13日《南方周末》)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刘悠翔

花城文学院成立仪式上,学者、作家在花城书房接受媒体采访。(花城文学院供图/图)

2023年3月25日,花城文学院在广州宣告成立,同为1980年生人的青年学者杨庆祥、陈培浩,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手中接过聘书,成为花城文学院首届签约评论家。

杨庆祥原籍安徽,长居北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培浩则来自广东,如今在福建任教,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北一南,在两人对当代文学的关注与评述中,“新南方写作”皆占据了重要地位。

“新南方写作”是个年轻的概念,诞生不过五年,正在被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当代文学的热点。有别于以往由北方或江南构筑的文学传统,“新南方”代表了一种崭新路径,指向新的语言、新的经验、新的历史观。被归为“新南方写作”的作家也初露峥嵘,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近两年首奖颁发给陈春成、林棹,或可视作“新南方写作”兴起的例证。

2018年5月,杨庆祥、陈培浩、朱山坡、陈崇正、林森在广东松山湖的一次文学活动上进行了题为“在南方写作”的对话。那年夏天,陈培浩动笔为陈崇正的小说写了一篇评论,文中首次公开使用了“新南方写作”这一概念,用以描述“陈崇正写作的气质,由魔幻到科幻,跟传统的岭南的写作或者江南的写作都不太一样”。

2018年11月末,《花城》笔会在潮州举行,杨庆祥、陈培浩、王威廉、陈崇正等人讨论了“新南方写作”概念的学术可能性。杨庆祥回忆,“当时还立即给《青年文学》杂志的主编张菁打电话,说我们要搞一个南方的专题,每期一个作家,再配一些评论,推动这个写作。当时听了都很激动人心。”这个计划没能实行,杨庆祥后来又和《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谈及此事。《南方文坛》自2021年第3期开辟专栏“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已围绕“新南方写作”探讨了十几期。杨庆祥在其中发表的《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成为探讨“新南方写作”被引用最多的文献。

此前,陈培浩曾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开辟题为“‘新南方写作’研究”的专栏,发表六位评论家文章。《南方文坛》首次从宏观的理论层面集中讨论“新南方写作”的概念内涵及其阐释边界,紧接着,《青年作家》《广州文艺》杂志社相继推出了“地域写作中的新南方文学”“新南方论坛”。

“这些刊物不断地介入,来探讨这个概念,”陈培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家思考的面是不完全一样的,使得概念不断地延伸,有很多属于南方的作家,也被纳入当中来考察。所以它已经从对一个个体作家的评论,变成对一个领域或者说对一种写作可能性的召唤。”

最初在《南方文坛》发表评论文章时,杨庆祥感到在视野范围内,没有特别多能称之为“新南方写作”的作品。但最近一两年,他目睹众多作品涌现。“包括林棹的《潮汐图》,我觉得她肯定不会看到我的文章。”杨庆祥认为,这是历史势能所致,无论是“新南方写作”本身,还是理论建构,都已经到了一个节点。

2023年4月,南方周末邀请杨庆祥、陈培浩围绕“新南方写作”相关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