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子的故乡,读懂春暖花开

离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县城高河镇5里左右的查湾村,是海子出生的故乡。专程而来或旅游路过的人,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里与我们对传统村庄的印象有所不同。

原来“麦地诗人”的家乡没有麦子,“大海”也只是沟渠和水塘。了解海子其诗的人虽然明白那只是诗人想象空间的一角,但仍旧不乏感慨。

查湾村

现今的查湾村,村民大多盖起了楼房,但翻新后的海子故居比照老房子的格局而建,依旧保留着海子居住时的面貌。常有村外来访者站在故居门口徘徊观望,海子母亲见来者面善总会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去。高龄的老人家喜欢清静,但更想喜爱海子的人和她聊聊。

海子母亲在故居门口的矮凳上读诗

依故居而建的海子文化园,正坐落在这里。进入园区,矗立在文化广场前的海子雕像最先映入眼帘。雕塑上的面庞笑容灿烂,表情有些许的夸张,海子二弟查曙明指着一张海子的照片,告诉我们广场前的雕塑便是参考的这张。

照片里,海子双手握拳做着搞怪的动作,脸上是明朗的笑。那时母亲不想让他留胡子,他便在刮胡子前拍照保留自己的叛逆一面。“哥哥在父母面前,是很听话的孩子。”查曙明补充道。

海子二弟翻看家人的照片集

往园区的深处走,经过一段人工踩出的小土坡,才终于看到成片的油菜花铺在眼前。听村民说,当下已经不是赏花的最好时节,先前经过的那段路上,油菜花已经开过一茬又一茬,但好在我们仍然赶上了。

干农活的村民走在田埂上

海子侄孙和她的小伙伴正小心翼翼地走在去往油菜花田埂的路上,孩子妈妈说,他们很喜欢在田地里玩,有时是在油菜花地里,偶尔也会去田间挖些野菜。二弟回忆起小时候,哥哥海子也是这样采了花别在自己耳朵上。如今斯人已去,诗人笔下的诗意正以另一种形态氤氲于此。

海子侄孙和小伙伴在花田旁玩耍

除了海子的读者和周边的学生,这里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海子。有在给沟渠清淤的村民指着旁边的花田说,“这不就是春暖花开了。”他们并不好奇诗,但生活里总有诗意流淌。

很难追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几乎被每一个人所知,有人读出温暖和希望,有人读出家乡的诗与远方,也有人读出其它深意……

众人不同的解读不断拓展着诗歌里无边的想象,每个人都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情感。但相同的是,在这些明丽温暖的字眼里,人们逐渐读懂自己、读懂生活。海子家人始终觉得,远方的亲人正在通过这首诗告诉他们些什么。

诗,烟火

挪开沉甸甸的木箱盖子,海子母亲拿出一个小盒,向我展示她珍藏的“宝贝”。里面装着明信片、折起来的信,还有几小袋云片糕。明信片上有手抄的小诗,也有人在信上告诉海子自己的城市哪些花开了,这些都是海子的读者专门寄过来的。

问及海子母亲最喜欢的诗,她没有回答,只是找来那本已经泛黄的《海子的诗》,背诵完整篇的《给母亲(组诗)》和《以梦为马(祖国)》。海子弟弟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无意背诵下来,只是日日反复地读,诗句就慢慢刻在她的记忆深处。

海子母亲在翻阅已经泛黄的诗集

除了海子母亲,海子的弟弟们大多也守在村子里,故居旁边的海子书馆,就是三个兄弟努力的成果。

曾经,许多读者或学者来到故居翻阅海子生前的藏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渐渐破损早已不方便供人阅读,在海子好友的帮助下,三兄弟把海子的藏书抄写成一份书单,摸索着先是从二手书店网站买来藏书,后又和出版社建立联系,才渐渐有了如今的书馆。

此前书馆一直由海子四弟查舜君打理,但由于要给小孩陪读,不得不外出打工暂由二弟查曙明和三弟查训成管理。有人买书时开玩笑地问道为什么不打折,查训成忽然郑重起来说,哥哥的书就值这个价。

不同于其他兄弟的健谈,平日里的查训成常常是一副沉默寡言的形象。他身材清瘦,有着和个头不太搭调的、粗壮的手指关节,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印记。

海子三弟在故居里烧柴做饭

县城里的粗木匠是份手艺活,但更是力气活。这些年里,他偶尔也会羡慕那些脑力工作者,但比起向往,知足常乐更能概括他对生活的态度。

早年跟随父亲做裁缝、磨豆腐、南下打工的经历,让他渐渐喜欢上劳动就有收获的充实感。在这些事情里,他最讨厌的是做裁缝,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但论磨豆腐、做木匠绝对排得上号。上下班的路上,他常常拍下路边的风景发在社交平台上,说是为了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日出、夕阳、油菜花都是他的拍摄对象。和诗、信一样,影像总能跨越时间与空间,表达和传递着某种言语所不及的情感。如今,海子家人正用生活诠释诗歌,回应亲人。

“喂马劈柴,咱们劳动,然后周游世界”。对查训成来说,用双手创造生活是最幸福的时刻,因此喜欢的诗也都和劳作有关。

海子三弟在自家院子里劈柴火

他清楚地记得哥哥海子那年寒假回家,给家里的店起名“环球豆腐店”,彼时的自己无法理解这样大胆的想象,“我说怎么能叫环球呢,我们也就叫查湾村豆腐店还差不多”。如今回忆过往,才发现儿时的那份不解,是因为哥哥精神世界的独一无二。

和对方讲完一些事情,他总会不好意思地补充道,自己不擅长表达、讲得不好,却在私下里偷偷创作,回应着哥哥周游世界的想象。

三弟镜头里的诗与远方,在海子二弟查曙明这里则成为想要亲手创造的事。在海子纪念馆里,最常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作为海子纪念馆的副馆长,除了每周一闭馆时间可以休息,平日里的工作是为外地游客和领导讲解海子诗歌文化,还负责着纪念馆的维护等其它事宜。

海子二弟在海子纪念馆门口翻阅资料

诗从生活里来,但诗的纯粹和生活的烟火似乎又带着点矛盾。近两年他在村子里开起一个农家乐,既能留在这里看顾着纪念馆,也能保障家庭的经济状况。但此前犹豫了很久。他觉得,海子的世界应该是一片净土,如果借着这样的机会经商怎么也过意不去。别人劝他可以跟海子故居、书馆完全分割开来,只叫“查湾村农家乐”,这才解了心里的疙瘩,如今经营尚可。

由于常年吸烟,他说话时总伴随严重的咳嗽,需要间歇喝茶缓解喉咙不适,再继续讲下去。有人说让他聊聊自己,他有点无措。早期在深圳和北京工作时,便一直参与推广海子诗歌活动。把海子的故事讲给每一个人听,早就成为了他工作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子二弟在油菜花田

他想起小时候自己总是期待着哥哥的信,但那时更多是在交流生活学习的困惑,不像现在读诗能有更深的交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一句话最令他触动。对于他来说,信是言浅情深,如今哥哥写信的画面总是模模糊糊出现在脑海中,但读信时开心幸福的感受依旧清晰。

在海子纪念馆门口,查曙明用手比划着那片区域,“这个走廊以后打算展示诗歌,不只是海子文化,也想把诗乡打造起来,推动咱们现代的诗歌潮。”把每个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建在海子的故乡,这是他回应哥哥的方式。

幸福

“你幸福吗?”这是海子母亲操彩竹对来访者的问候。经过同意后推开海子故居的玻璃门,操奶奶带着和蔼的笑意,拍拍长凳示意我坐在她旁边。由于是初次见面,简短寒暄里的这句话让人难免记挂。

89岁的她,个子瘦小,背佝偻着,但精神依旧矍铄。读诗、看电视剧、念经是她平日里的三大爱好。光线强烈的时候,她时不时用纸巾擦拭流泪的眼睛,因为沙眼症,总有泪花在眼眶里闪烁。

我们见到她最开心的一次,是在家人团聚吃饭的时候。画面里,一家人热络地交流着,奶奶身旁那只空出来的椅凳,是专门为去世的亲人而留。不过三弟查训成告诉我们,要是外地的孩子们都回来团聚,那才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候。

海子家人在故居里一起吃中午饭

海子母亲在饭桌上开怀大笑

实际上,这样的聚餐在平时并不常见。由于操奶奶得了新冠后血氧饱和度一直上不去,如今每天都要吸氧,此前还坚持做饭的她只好作罢。平日里孩子们会轮流给老人送饭,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村庄,但由于工作原因,更多的时候是以小家庭为单位吃饭,只有节假日才会难得地聚在一起。

直到临别时,我才知晓海子母亲那句“你幸福吗”,是在问“你家里几口人,有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她的语言体系里,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事事都好。5岁的海子侄孙听到这个问题后,脱口而出“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她暂时还不明白幸福的含义,只知道这是大爹爹的诗。

离开海子故居不久,我们收到海子二弟儿媳杨燕发来的文字消息,写着“家人健康和睦就是幸福”。她的朋友圈里,去年6月的荷花格外秀丽,就盛开在当下还是枯枝败叶的水塘。

海子三弟载着海子侄在田间游玩

结语

“麦地诗人”的家乡没有麦子,“大海”也只是沟渠和水塘。但在海子三弟劳作的时光中,在海子二弟与亲人往返的书信上,在海子母亲幸福的瞬间里,我们读懂了春暖花开。人间烟火里的诗意,正流淌在这样的时节里。

是一束花的盛放。

是一棵树的生长。

是一次满意的收获。

也是一簇重燃的光亮。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