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最后的晚餐

让转基因作物自己产生杀虫晶体蛋白,本质上就是让它们自带“农药”,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农民喷洒农药中毒事件,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朱力远

小小虫子危害大

棉铃虫繁殖能力非常惊人,和其他昆虫类似,一生要经历卵、蛹、幼虫、成虫等几个阶段,整个生命周期大约一个月左右。成虫是灰娥形态,迁飞能力惊人,善于搭乘“顺风车”,一晚上可借助风力迁飞300-400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成虫可产卵1000-1500枚,最高可超过3000枚。在合适温度、湿度等条件下,迁入土壤中的虫卵三天内即可孵化。幼虫大约2-3周发育成熟,大约10天左右即可进入暴食期,逮住什么吃什么。

棉铃虫不挑食,属于高度杂食性昆虫,能危害一百多种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幼虫可蛀食植物的叶子、花蕾、果实等部位,尤其喜欢蛀食棉铃,导致棉花减产甚至绝收。棉铃虫幼虫还能根据环境不同变换身体的颜色,可以呈现绿色、黄色和棕色,以伪装自己不被天敌或人类发现。

棉铃虫是一种全球性农业害虫,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分布。由于棉铃虫能吃能繁,对棉花等农作物危害极大。1992年,我国南北两大主要产棉区出现了棉铃虫的空前大暴发,北方棉区尤为严重,约30%的棉花种植面积减产,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

棉铃虫之所以经常性地出现大暴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对化学农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对付棉铃虫,人们一般用有机磷、菊酯类等化学农药。但是,棉铃虫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对农药产生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抗性,导致农药失效。这是因为棉铃虫自身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在杀虫剂的压力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