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双边合作的“默契样本”——来自市场一线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

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以知识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新的共识。以科创凝聚新竞争力的广州黄埔,在政策支持和创新双轮驱动下,一座知识经济的样板之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在崛起。

时隔近九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23年3月再度到访。这座国家级双边合作的标杆项目,是中新两国产业适配度的高度证明。
有“东南亚硅谷”之称的新加坡,不仅在先进制造业、电子产业和生物医药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还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5G等未来新兴产业。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规划不谋而合。高度的产业适配,带来创新的交互与人才的流动,更带来中新的共赢。

如果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营商环境体系建设的健全,是知识城“企业友好”的两个重要例证,那么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医疗教育配套则是“人才友好”的三大基础。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丰雨

中新广州知识城。(贾自豪/图)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积极探索。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中,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工业园区和培育引进人才等举措,不断解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引导产业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面的渐进性升级。

新加坡也有相似的发展理念。主政者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言自明的“默契”下,中新两国开启一系列政府间合作。

一方面是投资数据的可喜成果。从2013年起,新加坡连续九年蝉联中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地。 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投资来源国。截至2022年10月,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1304.6亿美元。与此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国。目前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600亿美元,位列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国和地区第5位。

另一方面是合作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苏州的工业园区,到天津的生态城,再到重庆服务业的深化合作,多项合作案例见证了“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的良好适配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新广州知识城是中新双边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典范。

2020年,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将其定位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这是对知识与创新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切期望。

产业适配是“默契”基础

双方产业高度适配性是合作的现实基础。

在总量之中看结构,可以窥探更多细节的秘密。据商务部2018年9月数据显示,从累计投资金额来看,新加坡对华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占比44.5%,高居各行业第一。新加坡对华投资流向,高度契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求。

在总体之中再看样本,聚焦更多真实发生的故事。无数企业、高校和人才正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作为中新两国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国际化知识创新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充分发挥中新双方各自比较优势。其内部高密度发生着的创新蝶变、产业合作和文化互动,就是最好的“适配证明”。

中新广州知识城为窗口展示的中新合作适配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