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自我感动和道德绑架的父母,难得子女的真心之“孝”

父母希望拥有一个安定的晚年时,最应该做的是趁着自己还未完全老去,提前进行部署和规划,而非以此绑架子女去“努力”,既然自己尚未老去,自己为何不去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让孩子为他自己的人生去“努力”呢?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郑州一所高中举办的“成人仪式”引发争议。在这场仪式上,数位家长通过化装的方式装扮成暮年的苍老形象,他们的子女则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住眼睛带到会场,然后摘下眼罩与“垂垂老矣”的父母直面相对。家长称,老师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看到父母年迈的样子,让他们懂得感恩,激励他们为了给父母一个安定的晚年更加努力学习。有媒体报道称,仪式的现场效果很好,有学生泪洒当场。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市恩贾义,岂得仁孝?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对“孝”的探索最多,也最为深入。这和儒家思想立足于小共同体本位的特性密不可分。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探索中,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孝”的产生机理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知,以王守仁(王阳明)为例,他继承并发展了孟子对孝的阐释,认为孝发端于良知,良知是人的本心,是人生来就有的根底和本性,不需要借助后天的学习和思考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