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吴谢宇:没有自我的敌意自卑者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最早的童年记忆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基调。一直自卑的吴谢宇努力地过度补偿,但是内心却异常空洞。自卑感是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没能建立自我的结果。因为急于优越于他人,没能踏踏实实地去成长。可以说,吴谢宇是没有自我的。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难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自卑,但你可以选择通过自爱,最终成长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陈雅峰

2015年7月10日,北大学子吴谢宇经过事先预谋,在家中杀死自己的母亲;其后谎称母亲陪同自己出国学习,骗取亲友144万元,逃亡期间嫖娼、挥霍;为逃避侦查,购买了十余张身份证件藏匿身份。逃亡三年后,吴谢宇被警方抓获。此案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

2021年8月,吴谢宇因故意杀人罪、诈骗罪和买卖身份证件罪,一审被判死刑。庭审时,我曾作为心理专家与《南方都市报》记者连线分析该案。2023年5月19日,该案二审开庭审理,并择期宣判。5月30日,二审公开宣判,法院驳回吴谢宇上诉,维持原判。

吴谢宇(资料图/图)

近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的长文,记者通过吴谢宇自述材料、其母亲的日记和书信,以及证人证言、判决书及对其亲友同学等的采访,尝试从心理角度拼接出其复杂的作案动机。

透过这份详细的心理档案,我从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尝试对吴谢宇进行一次初步的心理侧写。

虽然考上了北大,但吴谢宇却是一个自卑者。这是理解吴谢宇心理世界的一条主线。他小时候脖子上长了一种“很脏很难看”的东西,“我幼儿园时最深的记忆,就是因为我脖子上长的这东西而被嘲笑、疏远、看不起。”幼年吴谢宇的自我意识就定格成了“难看的、被人看不起的吴谢宇”,他因此产生了自卑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最早的童年记忆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基调。自卑感一直伴随着吴谢宇,并且与很多人一样,他试图通过超越别人去弥补自卑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