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三日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郑洁 方迎忠

安阳地标建筑文峰塔。上大下小结构的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在河南安阳,我没去殷墟,而是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馆内的一块展板上,我看见用甲骨文写着“安阳”二字,并分别释义:安(甲骨文) ——会意字,女人在房中,会安静之意。阳(甲骨文)—— 形声字,甲骨卜辞中用作地名。地名中的“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甲骨文 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与山西、河北交界,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但由于朝代距今久远,不免令今人感到生疏,因此这座古都的知名度远不及省内的开封和洛阳。

安阳古城在渴望热度和被关注的同时,也与浮躁的商业气息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古建修缮修旧如旧,因而没有过度开发。尽管不乏名胜古迹打卡地,但网红潮尚未冲击这座城市。不迎合,不取悦,安阳以自身的定力展现着古都风貌。

素面

“你大难已经过去,今后一切都好。”当我还想着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坐在仓巷街的一家面馆里。那是半小时前发生的一桩事。

面馆里人很多,每张桌都坐着食客。我坐在光线昏暗的角落里,尽可能不去看筷笼里的那把竹筷。一桌穿汉服的姑娘在放声大笑;一桌中年夫妇默不作声地吃着面;一桌年轻情侣在低声私语;一只蒙着油烟的招财金蟾趴在墙角的空调上注视着我们。

“你是劳碌命,一生奔波。”那位算命先生说。这话不假。来安阳之前,我一直在苏北和皖北一带辗转拍摄,常因事与愿违动肝火。

姑娘把一碗素面放在我桌上,打断我的思绪。我把手伸向筷笼,犹豫地抽出一双筷子,磨秃的筷尖几乎快酥掉了,安阳的筷子都像文物。我向姑娘要了壶热水,壶嘴凝着一层厚水碱。

面很筋道,汤料很鲜。难怪面馆卫生堪忧,却食客满堂。

中年夫妇吃完了,男人接过女人的挎包,拎在自己手中,他们因默契而无需交流。姑娘利落地收拾掉桌上的碗筷。一对父子紧接着在餐桌相对而坐。萍水相逢,陌路相遇,日复一日,生活就是靠这些平常时刻的连接得以延续,维持运转。

周而复始,变易无穷。相传《周易》为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羑里时所作。

盛在黑釉碗里的面,仿佛冒着热气的太极图。就是在鼓楼东街的一张太极八卦图前,我遇到了那位算命先生。他当时背手站在一栋贴着八卦图的老屋外,门楣上横着褪色条幅——“周易预测”。在往来人流中,他锁定了我。

“你脾气不好,心肠不坏。”他直言不讳,一眼看穿我。我停下脚步,他移动身体,彼此互相打量。老先生面相不错,双耳高耸,五岳朝拱。

面馆的门敞开着,一群刚参加完婚庆的年轻人坐在外面把酒言欢。按照周易阴阳学说,此刻,他们居阳,而我居阴。

我并不想算卦,但出于好奇,还是掀开棉门帘跟着老先生走进屋中。屋子狭小,没有窗,唯一的光源来自一盏钉在墙上的台灯。老先生坐在围着八卦图的简易写字台后,我坐在靠墙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