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部分信托公司帮助实体企业粉饰报表,部分PPP项目造成浪费损失

6月26日上午,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以下简称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披露一些财政金融领域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部分信托公司帮助实体企业粉饰报表

审计部门重点审计的4 家中央金融机构和21 家国有信托公司资产61.63 万亿元、负债55.51 万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从0.9%到15.5%不等。

去年8月,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审计署正对信托行业进行较大范围的入场摸底调查,采取的是抽查方式,涉20余家信托公司。审查范围不单是账目,而是全面的审查,尤其是在业务审计方面,进行了很详尽的延伸审计。当时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轮是针对地方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央企控股、民营资本控股等不在审计范围之内。

此次报告应是相关审计结果的披露,此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违规开展业务。25 家金融机构违规开展存贷、理财、信托、保险等业务,其中银行存贷业务违规问题仍较高发,多表现为变相高息揽储、存贷挂钩、贷款审查不严等。

报告称,审计的21 家信托公司中,有17 家帮助实体企业实施粉饰报表、转移资金、隐瞒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8 家信托公司借主业之名行违规之实,通过设立形式合规的资产服务信托计划等,协助多家企业发放网络贷款,并违规将尽职调查、风险评价等实质审核环节外包。

二是资产底数不实、管理不严。24 家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少计、虚假处置、移至账外等方式,未如实反映风险资产3746.29 亿元。4 家中央金融机构还违规列支薪酬、营销等费用29.11 亿元,其中2 家26.95 万平方米的办公和技术用房闲置。

据记者梳理,10年来审计署年度审计报告均有特定金融行业方面的审计,早年间主要审计国有大行及股份行,近年来扩展到村镇银行、中小银行、地方AMC及信托等中小机构领域。今年4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

部分PPP项目造成浪费损失 

此次审计还此次重点抽查了18 省市本级及187 个地区计划总投资1.53万亿元的408 个PPP项目。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一方面,6 个地区将新城新区产业规划、城市运营等职能,与具体项目“整体打包”交由社会资本方实施,因远超社会资本方能力,大多半途而废。另一方面,10 个地区在15 个项目中违规约定由政府方或当地国企负责运营,不当承担了应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部分项目形成损失浪费。至2022 年6 月底,有151 个项目进展缓慢、停工甚至烂尾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17.22亿元;10 个地区违规建设10 个会议场馆或景观工程等,涉及计划投资75.66 亿元。

二是履约环节不尽诚信。11 个地区的14 个项目以承诺办理用地手续引入社会资本,但由于占用基本农田无法获得用地许可等,导致项目因土地未落实而停工停建或进度缓慢。

三是入库环节审核不严。11 个地区的19 个项目是由中介机构通过夸大预期收入、调减财政支出责任等方式虚假包装后得以入库,其中14 个项目存在政府部门虚构财政财务数据的现象。

审计建议,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严格监督约束权力运行。财政领域,对违规举债问题严肃查处、追责到人。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督促基层结合实际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剥离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确保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金融领域方面,要有序推进中小银行、保险、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适应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改革,依法对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