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0℃,40℃……“火炉”北京

花上35元,可以在北京动物园买到一根白色大熊猫、卡其色长颈鹿或是巧克力色大象。雪糕的造型确实可爱,但留给游客拍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它们的高颜值在酷暑下撑不了多久。

多走几十米寻找不同温度的车厢?没有必要。能挤上地铁才是优先需求。 

武师傅发现,最近仅有起步价的短途小活变多了。有一单只有500米,他开了1.8公里去接。对于一些在高温天上班的打工人来说,打车是他们与自己和生活为数不多的和解方式。

从广东前来北京支援的空调师傅回忆,上一次到外地支援,还是疫情期间支援方舱建设,“从没想到会在这么热的天气,来这么北的地方支援”。

责任编辑:汪韬

2023年6月29日,北京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游客顶着高温在故宫拍摄汉服古装艺术照。(视觉中国/图)

2023年夏天的北京,风是燥热的,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空气炸锅。

类似的精妙比喻还有:马路像开了地暖;人像火炉里的烤土豆;户外像颗刚煮熟的鸡蛋,碰哪都烫。

气象数据破了纪录。2023年6月,端午节附近,代表着“北京温度”的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最高温突破40℃。端午节当天下午两点,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气温达到41.8℃,成为全国“热极”。7月,北京市气象台在5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到6日升级为红色预警。

不止北京,整个华北都经受“烤”验,被称为避暑胜地的承德气温也一度超过40℃,成为“全国第一热”。

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调侃:一位网友的手机贴膜被热得翘了边;一位游客的两只鞋底在故宫被地面烫得脱了胶;有人脚不小心从拖鞋里滑出来,被柏油马路烫了一个水泡;有人在户外喝了一口冰奶茶,2分钟后再来喝第二口,吸管热得像刚刚被人嘬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2023年7月3日是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而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最热一天”的纪录将会不断更新。北京的高校里,学者们穿着全套正装,在开足冷气的房间里讨论气候变化和碳中和。

对于很多公众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比较热的夏天罢了。这个超大城市的运转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地铁还是一样的拥挤,景区内还是人山人海,只是一名北京导游人生的最后导览经历,因为中暑而永远地留在了颐和园。

2023年6月23日,在北京天坛公园,一位游客用手提纸袋抵挡强烈的阳光。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图)

7:30,动物园,28℃

盛夏的北京,早晨的气温依旧宜人。

北京动物园的大门在7点半打开。最早一批入园的游客,才有聆听长臂猿歌唱比赛的资格。9点钟左右,开餐时间到,大多数动物们进入一天中最活跃的状态。

作为灵长类的哺乳动物,人类也怕热。7月1日,周六,动物园的人流量在上午达到了一天中的顶峰。冰柜里的矿泉水卖到5元/瓶,消费者还是排起了长队。

与许多景区一样,北京动物园也做起了文创雪糕的生意,花上35元,可以买到一根白色大熊猫、卡其色长颈鹿或是巧克力色大象。雪糕的造型确实可爱,但留给游客拍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它们的高颜值在酷暑下撑不了多久。

入园处黄金位置卖雪糕的工作人员观察到,雪糕卖得最好的时间段并不在最热的天气,而是午后下完雨刚放晴的那阵,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动物进入午休模式:平时活跃的猕猴,能走绝对不跑,只有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不惜体力地蹦蹦跳跳。拥有大长腿的水鸟彼此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享受着笼舍顶部喷淋下来的“雨丝”,在有限的空间内,捍卫自己的一小片花洒。狼、赤狐、猎豹这些肉食类动物躲在阴凉处呼呼大睡。

2023年7月1日下午,游客在动物园拍照。活跃的猕猴躺在地上。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图)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两种保护动物——北极熊馆压根没开放,这位老家最远的家伙,躲在开着空调的内舍里,还能享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