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被家长劝说去上中职的孩子丨记者手记

小红书上,每十个选择中本贯通或者“3+4”的家庭中,差不多有9个半都在上海,他们大多拥有不错的家庭条件,能享受到的社会资本或是教育资源也算上乘。

时间倒回三四十年,去读中职、大专,学门技术再去工厂可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现在,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从而获得进入就业市场继续内卷的敲门砖才是既定目标。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3年6月17日,上海中考,考生冒着细雨进入考场。(视觉中国/图)

一次出差返程时,我在高铁过道里见到一位母亲,她背着四五岁的小儿子,蹲坐在地,一口很冲的四川方言,电话那头,是她留守老家的大女儿。女儿升学无望,了无兴趣,还未初中毕业,已经计划外出打工。

“不想上学就别上了,趁早出来和我一起打工。”母亲故意说出的反话中,充满了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作为小镇做题家的一员,类似的故事或是警示曾包围着我“漫长”的求学生涯。我的家乡山东,公认的高考大省之一,“提升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苦口婆心”,都是那些年中高考前,所有人苦闷情绪的共同来源。当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