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靠商家充值:给钱就夸成一朵花?

从市场规律来看,“第三方测评”把商家当“金主”的模式无法长远,未来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随着平台规范,要求“第三方测评”将广告内容与真实测评区分,前者必须明示,就如近期短视频平台对“探店达人”做出规范,违规者会被账号降级、下架封号,但这一“半公益+半商业”测评模式能否被消费者接受有待观察。另一种则是随着社会发展,有可能产生一批愿为专业测评内容付费的消费者,进而诞生中国版“消费者报告”。

责任编辑:陈斌

在商品供应品类与数量都是海量的时代,人们最大的烦恼在于究竟该如何选择。尤其是一众同类商品,如何辨别其优劣?在传统的商品质量鉴别体系中,主要有两类鉴别主体。第一类是官方机构,如质检部门,定期对商品质量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第二类是消费者,根据对不同商品的使用体验,比较得出“谁好谁差”的结论,并通过口口相传形成民间测评。

近年来,第三方排名、测评兴起,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第三方测评可以更为直观地将商品测评过程完整展现,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互动性,也为“选择困难症”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参考,这一模式获得快速发展。中消协之前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

当“第三方测评”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时,其本身优劣也值得一测,上述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恐怕会让很多人失望:中消协在对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体验式调查后发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