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患者的“续命人”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2022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此版定稿时,距原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首次发布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自2015年版以后,这本被誉为我国肝癌规范化治疗的“教科书”每两年修订一次,如今已进化到了第五版。

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规范诊疗全国研讨会议在上海召开,《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全国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携百余位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出席。与会专家在回顾总结2022版《指南》推广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启动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再版更新工作。

在肝癌诊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肝癌诊疗规范化建设处于承前启后重要阶段的当下,《南方周末》携手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开启“十年回望规范路”专题系列,特别邀请到多位来自肝癌诊疗领域的著名专家和患者代表,分享躬身入局、砥砺求新的求索之旅,以及医患协力,成功回归正常生活的心路历程。

中国肝癌诊疗的漫漫长卷,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发展史,更是由外科、内科、介入、病理、影像、放化疗、中医药等各个学科的医学工作者共同写就的奋斗史。每个人的记忆故事都关乎生命、时间和爱,更是他们对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坚守和执着,为广大患者倾力以赴到最后一刻的永不妥协,也是作为精诚大医,对创新孜孜以求的探索。这里浓缩了他们在临床肿瘤学领域深耕的岁月,驻足回望,可心生鼓舞,而更多的答案会在未来之路上继续、延展。

是为序。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陈敏山科室的照片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目善言善,心善行善。”

“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

这段话来自于一本经思想交流碰撞而出的著作《合掌录》,清史学者阎崇年和佛光山高僧星云大师因讲座结缘,从台湾一直谈到了宜兴、南京与扬州。15次长谈,30多小时的对话后,他们各自写下了这样的人生感悟。

史家传史,讲究求真求实;佛家弘法,讲虚讲空。这样看似两极的碰撞,却殊途同归,揭示了许多生命的真理。

而在陈敏山看来,行医也是一场碰撞,一面是晚期肝癌患者迫切“续命”的感性,一面是专业判断是否有必要再手术的理性。在情感与理性的交织中,陈敏山也找到了他的“中庸”,他直言,自己并不想做患者的“救世主”,能做的只是那一点点“给人方便”。

缓解小肝癌大切口之苦,将射频消融引入中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排第一的是肝癌。当时,站在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重要的“分岔口”,即将参加高考的陈敏山决定学医。尽管此后他曾感慨,“学医让我第一次发现读书原来是这么苦的一件事”。但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此间坚定,自不必再说。

九十年代的中国,受制于医疗水平等客观条件,肝癌患者体内一个不到三厘米大的肿块却要开一个大刀口,创伤面很大。1999年,在美国进修的陈敏山看到了射频消融可以把三五厘米的肿瘤烧死,避免了小肝癌病人的开刀之苦。“我觉得这个新技术不错,回来就引进了。”

陈敏山回忆,彼时的国内,不少医生仍然执着于开刀,再加上射频消融技术需要超声,而许多外科医生不太懂,在推广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客观上,对于两三厘米的小肝癌来说,微创手术可以让患者的创伤更少,带着这样的想法,陈敏山坚持选择做小肝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让陈敏山印象最深的病人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肝癌术后复发,本人很配合,也给予主治医生尽可能多的信任。这让陈敏山的专业判断有了更好的发挥,后来,这位晚期肝癌患者已生存超过10年。

长久的坚持有了回报,也证实了选择的正确。国内外临床指南先后把射频消融治疗三厘米以下的小肝癌作为一种根治性手段,重要性大大提升。

最自豪的是有团队,中国肝癌应该引领世界

2022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此版定稿时,距原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首次发布已过去了整整十年;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规范诊疗全国研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在回顾总结2022版《指南》推广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启动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再版更新工作。

在陈敏山看来,中国是肝病大国,中国的肝癌患者占全世界50%左右,中国医生丰富的治疗经验,足以引领国际肝癌治疗。《指南》凝聚了中国智慧,发挥中国专家力量,将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这两年肝癌领域有很多突破,一是整个外科治疗和射频消融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地位稳固;二是肝动脉灌注化疗异军突起,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三是药物治疗也突飞猛进,打破了以往肝癌无药、缺药的局面。”提起肝癌诊疗领域的突破,陈敏山如数家珍。

但就像那句他挂在科室墙上的格言一样,人合己合。每当被问起在这条路上的战友是谁,他总会说,当然是我的团队。“我的老师建立了这个学科,我按照他建立的体制把它发扬光大,他种下这棵树,我培养,让它茁壮成长,如果没有他,我想我们是做不到的。”

在射频消融之后,陈敏山积极推动多学科理念的实践,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中国医生。他表示,综合考虑各种诊疗手段的优势,为患者选择最适合自身状况的治疗方式,是多学科的优势和未来肝癌诊疗的方向。

用心记录世间风景,用细节温暖患者

《合掌录》中说,人的生命向死而生,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体会生的意义。而对于看惯了生死的陈敏山来说,他相信科学,相信生命的过程远比结果更值得珍惜。

作为一个摄影和旅游爱好者,陈敏山手机里有7万多张相片,家里的数码相片更是多达56万张。他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美好。作为一名专业医生,他也用尊重记录每一个擦身而过的同行。“从99年开始到22年,所有所参加会议的会议手册我都有保留”,甚至开会时偶然交换的名片也被他一一珍藏,尽管有些人仅是萍水相逢的缘分。

爱收藏,爱记录,让陈敏山更懂得生活的细节,在工作中,他也乐于关心患者。癌症患者心态很重要,陈敏山就喜欢在患者身边开开玩笑,看到患者被三个女儿轮流照顾,他会宽慰患者好福气。有从外地来的患者挂着专家号,陈敏山会尽量让他们在复查时少挂一次号。看到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他会想着如何用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方式,帮患者减轻负担。

尽管已经成为肝癌领域的“大咖”,但陈敏山依然认为,不想做患者眼中虚妄的“神”,只想做一名脚踏实地的医生,有战友、有信仰、有情怀,在对抗肝癌的路上,陈敏山一路记录,一路拼搏,一路探索,也让我们对中国肝癌的未来,倍感信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