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无条件地追求生命意义,是对辽阔日常生活的蔑视

责任编辑:周建平

根据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资料图片/图)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1日,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巴黎去世。

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他的一生都好像在用纸笔起舞,和国家、和制度开玩笑。

“刚听说消息时,还是有些惆怅,虽然是意料中的事,他毕竟已经到了94岁的高龄。但这个世上又少了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思想启发的作家。”学者景凯旋说。他常年研究东欧文学和思想,翻译过三部昆德拉的作品,过去十多年持续在多家媒体发表关于东欧文学、思想的深度文章,其中许多与昆德拉有关。“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一个时代结束了,正如昆德拉说过的,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时代,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1986年,景凯旋翻译了《为了告别的聚会》。后来这本书出了法语译本,叫《告别圆舞曲》。1980年代后期《为了告别的聚会》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被引入国内,是东欧文学译介的佳话。此后二十余年,中文世界盛行昆德拉热。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圆舞曲一样的结构,几个章节,人物在其中轻快地穿梭。

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玩笑》1967年出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迅速大获成功。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昆德拉本人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是关于路德维克和露茜跨越15年的情感纠缠,这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在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因此被开除出党,到矿井做苦役。15年后,他想报复当年整他的人,却发现对方早已适应时代的新变化。

2010年11月30日,法国巴黎,米兰·昆德拉(后排中间)参加了法国哲学家贝尔纳-亨利·列维的书评《游戏规则》出版20周年活动 (视觉中国/图)

昆德拉的最后一本小说《庆祝无意义》于2013年出版,次年中文版被引入中国。那时昆德拉已经完全走向怀疑、解构、虚无。这是一部碎片式的、疯癫的舞台剧式的作品。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朋友轮流登场,他们闹哄哄,忙糟糟,笑作一团;时间过得飞快,死了的人消失在虚无中,还留在记忆里的人变成了木偶。最后好像什么都没有意义。“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出现在无人可以看见它的地方:在恐怖时,在血腥斗争时,在大苦大难时。这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然而不但要把它认出来,还应该爱它——这个无意义,应该学习去爱它。”昆德拉写道。

昆德拉是一个流亡者。但他说自己是普通的作家。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录》,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遭入侵为背景,分为七个章节,像圆舞曲一样写了布拉格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谈论他们的爱情,以及他们对记忆和遗忘的态度。在这本书出版后,昆德拉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收回了国籍。1981年,昆德拉成为法国公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