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签字、篡改参数、清水稀释……环保造假怎么查? 

隐蔽的造假手段得以浮出水面,得益于科技水平进步为环保执法的赋能。

起初,环保执法是大兵团作战,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查散乱污、查扬尘、查小锅炉等。“现在我们人员少了,都是精兵强将,查突出问题、隐藏问题、薄弱环节。”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说。

责任编辑:汪韬

2023年,全国刮起环保打假风暴,既严厉打击对自动监测数据动手脚的企业,也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行为伸出重拳。(视觉中国/图)

虚假签字、篡改参数、用清水稀释废水、用氮气稀释废气、遥控器启动信息干扰器……这些五花八门的环保造假手段都来自各地公开的案例。

2023年,全国刮起环保打假风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高频率“直奔现场”。这轮打假行动,既严厉打击对自动监测数据动手脚的企业,也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行为伸出重拳。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公开案例发现,企业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造假手段包含几个类型: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干扰、绕过在线监测设备,未保证自动监测设施正常运行,未按规定测量方法检测等。

针对愈来愈隐蔽的造假手法,环保执法能力也在升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不能再搞过去的人海战术。”在2023年6月29日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身份亮相的赵群英说。

造假三件套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公开案例发现,最常见的造假手段主要有几类。

第一类方法简单粗暴,企业擅自篡改自动监测设施中的某些参数。例如,河北省保定温恒热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