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往事,藏在老街巷的名字里

恋爱巷不是因为适宜谈恋爱,烂鬼楼也不是因为爱闹鬼,十月初五街更不是因为《十月初五的月光》……

阶梯、坡路、窄道,在澳门尽情地迷路吧,细密的街巷如毛细血管般纵横连通,流淌着澳门漫长波折的历史与复杂交融的文化,并将过往的一切无声地藏在名字里,等待如我这样的游人,产生好奇、寻找答案,最终遇见一个个精彩的老故事。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清晨的福隆新街还有很多店铺没有开门,我站在高处给这条老街拍照:狭窄的街道空旷,五金行、鱼翅店、小酒吧等店铺招牌挂在空中,绿色的木窗棂和木门板紧闭——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一片青绿之色竟恰好映衬出街道的来历:这本来是一条青楼密布的嫖赌花街。

秘密藏在老街的名字里:蓝白瓷砖贴在街口的小楼高处,中文写着“福隆新街”,葡萄牙文则写着“Rua da Felicidade”,意为“欢乐街”,寻欢作乐之处。清朝末年,大量戏院、妓院、赌档、烟馆于福隆新街开业,鸦片缭绕着密集的娼妓和来往的寻欢客,热闹非凡、乌烟瘴气。尤其1930年代香港禁娼后,福隆新街更是兴旺。直至40年代澳门也禁毒、禁娼,这里的店铺才逐渐萧条,花街柳巷、声色犬马变成了历史。

后来我意识到,澳门的许多故事,也如福隆新街的过往一样定格在街名中。解读街巷的名字,仿佛相纸在显影水中逐渐呈现出画面,使我得以窥见历史的一鳞半爪。

福隆新街,清晨人流稀少。(黎瑾/图)

澳门街是哪条街?

几年前我第一次来澳门便住在福隆新街的新华大旅店。这间历经五代人的旅店开业于1873年,曾经风光一时,如今虽只是间廉价旅馆,却因是《2046》《伊莎贝拉》等电影的取景地,而吸引不少人小心翼翼地推开绿色的木门,踏进幽深陈旧的空间。

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在溽热的空气中旋转。我躺在窄小的单人床上,看着扇叶出神,电影的片段在脑海里走马灯似回放,突然间一个念头冒出来:澳门街是哪条街?

老港片里常有“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的说法,从大到小排列,说明了昔日广州的繁华,也道出了澳门的细小。那么,真的存在一条街就叫澳门街吗?

疑惑一闪而过。直到2023年再去澳门,坐在营地街市熟食中心楼上,边吃牛杂、边翻看手机查资料,才发现此刻,我竟就在“澳门街”上。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定居通商,明朝政府为了方便管理,设立了交叉的十字大街,以“畏威怀德”四字来命名,每条街各设10个门号,四周围绕着木栅。

这就是最早的澳门街了,对应到今日的范围,便是营地大街一带。营地大街的葡语“Rua dos Mercadores”意为“商人街”,即指葡萄牙人最初在这里聚居贸易。

起初街上住的都是“夷商”,之后贸易繁荣,住进来的华商也越来越多,澳门城区的范围也随之扩张。四百多年后,当我走进澳门老城,大街小巷密布如蛛网,高低错落仿若一座立体迷宫。车水马龙的新马路早已取代营地大街,成为澳门半岛商业、交通和旅游业的中心。

新马路,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