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陈雅峰

(肖全/图)

“家”是保险的基准,所有对于风险和保障的考量都围绕家庭而展开。

在平安人寿代理人姜淑爱看来,一个人的健康、财富、生命都维系在家庭上,即便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他对家人的责任也可能仍在延续。

王春红不仅仅以保险代理人自居,她把自己定为像家庭会计师、家庭律师、家庭医生一样的专业人士,在规划保单时,她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家庭,进而对其家庭做全方位的保障配置,甚至为家庭的几代人做长远规划。

王长兰认为,保单签约的那一刻,客户交纳的不仅是一份保险的钱,更是全家幸福的寄托。因此,她甘愿担上沉甸甸的责任,在困境中提供无声的陪伴。

保险代理人的专业来自于对家文化的理解,他们为一个个家庭保驾护航,也愿意给出厚重如家人的承诺。

拒绝的理由

陈忠加入保险行业,是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来。她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大学毕业后,她在一个国营工厂车间做统计,每天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拥挤忙乱的车间中,生活按部就班,一眼望得到尽头。工作的第三年,她看到平安招聘保险代理人,抱着挑战自我的心态加入了,幸运地避开了1990年代末的国企下岗潮。

然而,此时的保险行业在国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像陈忠这样没有人脉和阅历的年轻人,要直接面对人们对于保险的偏见和误解,经历了很多难堪的时刻,“经常听到有人说保险是骗人的,不要买,把你扫地出门的时候都有。”

陈忠没有气馁,她依然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客户,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陈忠有一位多年来待她如家中后辈一样亲切的客户,把身边亲友都介绍给她认识,而她们的感情只是源自一个小小的哈密瓜。陈忠说:“我第一次给她送保单时,大热天地拎了一个哈密瓜上门,她看我辛苦,请我多坐了一会儿,缘分自此开始了。”

吴海燕跟陈忠的经历相似。1998年,30岁的她在国营企业的人事部门工作。突然有一天,单位让年满40岁的女性下岗,吴海燕感到了危机,她发现国企并不意味着“铁饭碗”。那时候改革开放在深圳如火如荼,作为一个年轻人,她其实对深圳非常向往,觉得它充满了活力和进取的精神,于是主动辞职,来深圳加入了平安。

尽管保险行业的工作时间弹性大,但吴海燕保留了在国企时的勤奋自律,每天要求自己工作8小时以上。从早上7点半离家上班后,她开始学习、培训、见客户,把时间安排得很充实。即便如此辛苦,第一个月她也只做成了两张保单。

吴海燕的工作日志记录了她每一次被拒绝的理由,“没有钱”“要跟老婆商量”“保险不划算”。每次见客户,吴海燕都会写日志,客户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拒绝、应该如何改进。这份坚持被吴海燕贯彻到了实际行动中,一个客户对她说,“等你干满三个月再来找我。”到第三个月,她真的再次拜访客户,并拿出工作日志上的记录,客户被她的毅力打动,认真听取了她的推荐。

吴海燕很少使用话术,话术是讨巧的、百搭的,却止于表面。她更愿意下功夫从客户的拒绝中积累经验,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个性化的需求。后来,在她从业的25年里,拒绝变少了,许多客户因为信任她,直接请她配置保单,金额甚至高达百万元,她的专业和口碑造就了客户的省时省心。

平安MVP陈忠与客户秦莉(肖全/图)

陈忠入行多年的真诚和坚持,为她的客户一共带去了1100万元的理赔款。她从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为了改变客户的命运而努力。每次协助客户办理完理赔流程时,她都能感受到客户对她发自内心的感谢。有一个客户孩子生了大病,当时他们家庭背负房贷,很难承受费用高昂的进口药,幸亏得了50万元保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