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齐、有疵与多病:陈平原的读书经历

今人已经不太敢、不太能,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其实,单就读书而言,即便是伟大经典,也可以质疑;即便是个人偏见,也值得倾听。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陈平原在上海演讲现场。(作者供图/图)

傅杰在上海悦悦书店主持“我的读书经验”讲座,刚开始策划,就力邀我登场。推辞了好几回,除了时间不凑巧,再就是心里一直打鼓——这题目我吃得住吗?听众中藏龙卧虎,看你在那里吹牛,能不冷笑?有感于此,这回的讲题,我悄悄改了个字,是“经历”,不是“经验”。在我看来,读书这件事,因个人资质及所处环境不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有的只是可供观察、批评与借鉴的经历。

教书几十年,虽竭力保持低调,多少也养成了“好为人师”的毛病。面对公众谈阅读,我出版过三本书:《书里书外》、《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以及《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另外,那两册专访——《京西答客问》和《阅读·大学·中文系》,也多涉及读书。

无法保证每回演讲都能出奇制胜,但起码不要老炒冷饭。今天就谈我有关阅读的四点新体会:第一,与多病的自我达成和解;第二,每代人都必须直面困境;第三,善用自己的经验与才华;第四,保卫阅读与表达的多样性。

陈平原关于公众阅读的三部著作:《书里书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有2019年北京三联增订本)、《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增订版),以及《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商务印书馆,2022年增订本)。(资料图/图)

一、与多病的自我达成和解

先从自拟的讲题说起,解释什么叫“不齐”,怎么看“有疵”,以及为何自嘲“多病”。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精神内核是相通的。承认纷繁多姿乃世间常态,因而不强求一律,以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包容山高水低与个体差异,这点读庄子《齐物论》者多有体会。也就是章太炎《齐物论释·序》说的:“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二十年前,我在北大课堂上讲述张岱(1597-1689),提及《陶庵梦忆》卷四《祁止祥癖》中这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段话很有名,传播甚广;但比他年长三十岁的袁宏道1568—1610)其实有言在先,且说得更为透彻。在《瓶史》第十《好事》,袁称:“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僻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这两段嘉言,我在北京书法展(2018)及深圳书法展(2019)中先后抄录,表面是赞赏袁、张文章,骨子里是承认“瑕疵”与“癖好”的合理性乃至必要性。

提及“多病”,一般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话:我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此语典出《西厢记》,张生初见崔莺莺,内心独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我这里没说“多愁”,只说“多病”,故与“倾国倾城貌”无关。用的是自作主张的“今典”,那就是医院体检的感受。二十年前,北大中文系开始为教师安排每年一次的体验,首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