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IHCD中心《企业碳中和发展报告(2020-2022)》发布

2023年7月14日,由南方周末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责任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投资有道,碳路可循”为主题,相关领域学者、机构代表、企业高管参会分享,聚焦“双碳”目标下的企业行动进展和优秀实践,探讨低碳前沿理念、创新技术、碳信息披露等议题。南方周末、西工大在现场分别发布相关研究报告。

在当天的论坛上,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莹指出,三年以来,企业碳中和发展平均水平逐年提高,但平均水平仍在及格线以下。企业碳中和管理各维度参差不齐,在碳责任确认机制方面进步最大,但在碳抵消行动以及碳中和效益评价机制方面仍明显不足。

以下为张莹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莹,同时也是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的成员。很荣幸由我代表研究中心介绍《企业碳中和发展报告(2020-2022)》的研究成果,我将从现实背景、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案例示例和建议展望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 现实背景:企业碳中和管理事关气候变化应对与高质量发展

相信大家最近都感受到了炎热的高温天气,这背后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治理面临的共同挑战。低碳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共识。而我们国家已经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我国也展现出了大国担当,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双碳”目标。

在“双碳”目标指引之下,如何把生态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是当下我们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的核心,就是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企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需要有力地推动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当前的重大战略需求,就是在“双碳”目标之下有效地推进企业低碳转型和碳中和,从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践行碳中和管理,成为当下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中心在去年首期碳中和发展报告的基础之上,将样本扩大至全部A股上市公司,旨在探究我国企业碳中和发展的进程,通过发布企业碳中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为更加标准化地推进我国企业开展碳中和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创新企业碳中和管理CROCS模型与评价方法

我们的评价方法将企业碳中和管理划分成五个阶段,分别是“确碳”(C),企业碳中和责任的确认;“减碳”(R),企业碳减排;“抵碳”(O),企业碳抵消;“披碳”(C),企业碳信息披露;“激碳”(S),企业碳中和效益的价值显现。这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即CROCS企业碳中和模型,这个模型由我们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围绕CROCS模型展开。

企业碳中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首先,基于CROCS企业碳中和模型,我们构建了企业碳中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即“确碳”“减碳”“抵碳”“披碳”和“激碳”,进一步总结每个阶段的关键问题。

在“确碳”阶段,我们总结了三个核心问题:碳责任的“看得见”“认得够”和“分得准”;而在“减碳”和“抵碳”环节分别对应两个核心问题,即如何能够“减得足”和“抵得当”,也就是企业如何充分进行碳减排、恰当运用碳抵消手段;在第四个“披碳”环节,考虑如何把碳信息“披得清”;在最后“激碳”环节,强调的是如何有效地建立起碳中和效益评价体系,从而让企业长效地参与到碳中和管理中去,也就是“激得长”。

围绕这些关键问题,我们系统地提炼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并提炼对应每个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从而构建现在所提出的企业碳中和发展评价体系。

我们本次的评价对象包含了A股所有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企业自主披露的公开数据,包括CSR报告、ESG报告。我们的样本覆盖了18个行业,其中以制造业企业最多,约占到样本的一半。过去三年的样本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20年有1127家企业,2021年有1444家企业,2022年1654家企业。

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上,我们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套碳中和发展文本内容分析软件,对上市公司自主披露的公开的碳排放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提取关于企业碳中和进展的数据。具体包含六个评价步骤:第一,构建文本的关键词词库,基于企业碳中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三级指标对应的关键词汇;第二步,获取数据,从CSR报告、ESG报告中提取碳排放相关的文本作为数据来源;从第三步到第六步分别是处理数据,对公司公开披露碳排放相关文本数据资源进行PDF格式解析、中文分词的处理,之后进一步利用自然语言技术对三级指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文本内容分析,最后得出企业碳中和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评分计算方法上,由三级指标体系进行逐级计算,首先计算第三级指标,基于三级指标计算二级指标,最后基于二级指标计算一级指标,并汇总得到每个企业的碳中和发展总得分。

三、评价结果分析

就企业碳中和发展总体情况而言,2020-2022年,企业碳中和发展平均水平逐年提升,2020年17.17分、2021年20.40分、2022年23.52分,并且企业碳中和发展的最高分在2022年达到68.19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年的平均水平仍在及格线以下,企业碳中和发展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细分行业看,各行业碳中和发展水平在这三年里均有所增长,但全行业平均水平仍然居于理论的预期水平之下。例如全行业的平均水平是23.52分,理论上平均分应为50分,实际值与理论平均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就具体行业而言,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进步增速较快,整体碳中和发展水平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他行业发展速度仍有提升空间。

从CROCS模型的五个维度来看,每个维度基本都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维度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整体水平较低,与理论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在“确碳”方面的进步最快,2022年较之前增长22.05%;“减碳”增长18.07%;“披碳”增长8.66%;但在“抵碳”和“激碳”两个环节的增速仍不明显。

在企业碳中和发展五个维度的二级指标上:

(一)“确碳”阶段:2022年较前两年在二级指标的参与率与整体评分上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在碳责任确认流程的不同环节上,参与企业的数量仍不平衡。例如在2022年A股上市中有89.18%企业参与识别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与机遇,70.13%的企业高管作出有关生态目标或碳减排的声明和承诺,有62.88%的企业制定双碳目标和碳减排目标,但碳核查上仅有23.52%的企业参加,说明企业在“确碳”流程上仍然不够完备。

(二)“减碳”阶段:企业碳减排参与深度不够,节能减排总体效果不明显。近三年以来企业碳减排效果虽然有所提高,但整体仍然低于理论分50分。碳减排各个二级指标上,参与企业的数量仍有不平衡性。例如低碳运营、低碳公益、低碳创新等方面都有超过60%的企业参与。但在减碳激励机制、保障支撑等等方面参与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这种差异反映了企业注重碳减排具体措施,但在具体激励机制和保障支撑方面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提高。

(三)“抵碳”阶段:A股上市公司在参与碳抵消环节,特别是碳抵消管理体系方面仍有待深入推进。在2022年只有92家企业建立碳抵消管理体系,152家企业采用固碳技术进行碳抵消,这在2022年样本总量1600多家中的占比仍然非常少。可以看到“抵碳”环节的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而言仍是短板,未来我国碳抵消技术助力零碳发展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四)“披碳”阶段:随着我国碳信息披露相关监管不断完善,2022年度相较于前两年企业碳信息披露在相关性、完整性、量化性等二级指标方面有所提高。且覆盖二级指标数量、参与企业数量均逐渐增多,说明企业对碳信息披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然而企业在不同二级指标的分布上仍然具有不平衡性。2022年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及时披露碳信息,而在一致性、自愿披露等方面表现较差。同时我们也发现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质量仍然低于理论水平。

(五)“激碳”阶段:企业碳中和需要有效益,才能激励企业长效持续参与到碳中和管理过程中来。但调研发现企业碳中和行动的效益并不明显。2022年,仅有30家企业在报告中披露完成碳中和(包括旗下工厂实现碳中和),1047家企业获得低碳荣誉,这表明我国企业在碳中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企业碳中和行为的价值创造效益仍不明显,尚未带来有效的价值延伸并形成有效激励反馈,企业在“激碳”效果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我向大家汇报2020-2022年企业碳中和发展的排名。近三年来,像隆基、中化国际、冠捷科技等企业在综合得分中排名非常靠前。我们根据CROCS五阶段的模型看企业在五个阶段上的得分,可以发现每个企业都有短板。就2022年排名前10企业来看,发现在“减碳”“披碳”两个维度上企业的排名是普遍靠前的,但在“抵碳”和“激碳”方面排名靠后,甚至排名在200名之后。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有一些短板,不同的企业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明显不足。这正是我们做评价体系的目的——能指导企业重视、规范、科学推动自身碳中和战略,明确在五个维度的哪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四、优秀案例与建议展望

我为大家简要介绍几个优秀企业案例:在“确碳”环节,冠捷科技导入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完成碳盘查、碳核查、气候风险管理、科学碳目标设定(SBTi)等一系列确碳行动;在“减碳”环节,隆基将在2023年将云南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为隆基股份首个“零碳工厂”,通过采购可再生电力、节能技改和购买碳排量抵消措施实现零排放;在“抵碳”方面,中石化制定了《中国石化碳交易管理办法》,组建专职碳交易团队,科学地制定碳交易计划,开展碳交易集中管理,确保企业全部按期完成碳配额履约任务;在“披碳”方面,药明康德对范围一、二、三的碳排量都进行了核算,并参照TCFD标准对其碳信息进行披露;在“激碳”方面,蒙牛共拥有2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

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我们看到我国企业碳中和发展仍然面临问题和挑战。我国“双碳”概念提出时间较短,企业缺乏科学的碳中和管理方法论作为支撑,尚未建立适用于自身的碳中和管理发展体系。同时,目前尚未建立一个系统性、科学性、标准化的企业碳中和发展评价框架和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企业“双碳”行动,用于指导和激励企业碳中和管理与发展。最后,企业碳中和发展在各维度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存在不足,碳排放责任确认不明晰准确,缺乏科学碳减排路径和激励机制,碳抵消手段使用不明确,碳信息披露缺乏标准披露体系,碳中和行动的效益尚未显现。

这也正是我们中心发布本评价体系和评价报告的目的,希望弥合理论与标准的缺口,同时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短板、提升管理。我们为企业碳中和行动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完善企业碳责任确认机制、制定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碳减排路径、合理使用碳抵消手段、构建和完善碳信息披露框架、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显现企业碳中和效益。我们也提出一系列企业碳中和管理与发展路径指南,希望为企业提供参考。

以上是我汇报的全部内容,请大家批评指正,如果想获得更加详细的报告,欢迎关注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公众号。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