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的“地下长城”是怎样筑成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成为全国支援抗美援朝作战的最前线。作为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的工人们积极响应生产号召,用实际行动在生产线上汇聚起支援前线“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

总台记者姜继媛:我手中这把看似很普通的军镐,在70多年前,它却是志愿军战士们躲避敌军轰炸,保障生命安危的重要战备物资。当年我们的战士们,就是用它挖掘出了朝鲜战场上的“地下长城”。

1950年秋天,按照相关部门的部署,当时的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了要在两个月内生产出10万把军镐的任务,以确保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前能配发到位。面对生产原料短缺的困境,沈阳重型机器厂除了调集原料,也向本厂职工发起了募捐闲置铁器的号召,没想到号召一经发出,短短一个月时间,生产所需的材料就凑齐了。

北方重工(原沈阳重型机器厂)重大部件分厂副厂长 成云国:当时的原材料需要200吨,于是就号召全体员工,补充原材料,有的员工把自己家的炉钩子、炉箅子,锅,还有螺丝钉、大的螺丝帽,全部奉献给工厂,把这些原材料凑齐了。

由于此前没有生产军镐的经验,怎么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也成了摆在工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北方重工(原沈阳重型机器厂)重大部件分厂副厂长 成云国:经验也少,也没有这方面的生产线,在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出了“叠芯串铸”的新工艺方法。像串糖葫芦一样,给它串起来,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总台记者姜继媛:经过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人们的昼夜奋战,这十万把军镐的生产,仅仅用了19天的时间。这组雕像,生动还原了当时志愿军战士们用军镐挖战壕的情景。这也成了辽宁工人为志愿军战士交出的第一份钢铁保障。

此时,在距离沈阳80公里外的鞍钢工厂,工人们也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大规模生产军需钢铁的支前运动。

鞍钢集团鞍山钢铁原党委副书记 王延绵:前方有需要,一定尽全力解决。志愿军急需炮弹。鞍钢当时既没有技术条件,也没有工艺规程,完全是白手起家。大家在实践中摸索,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创造出“高温、薄渣、活跃沸腾操作法”,炼出合格的钢水,轧制出符合标准的钢坯和钢材。

当时,鞍钢是美军飞机滋扰的主要目标之一。面对危险,工人们没有退缩,高炉配管工孟泰甚至直接住在了高炉旁的修理厂房,时刻守护着高炉。

鞍钢老工人孟泰女儿 孟庆珍:老父亲一年多一共就回来两次,我说,你不害怕吗?害什么怕,不害怕!他说,你炸一个,炸坏了,我修一个。你炸两个,我修两个。你总不能把我十个高炉都炸平了吧。他说,有我孟泰在,就有高炉在!

工人们在此起彼伏的警报声中,夜以继日地赶工生产、搞技术革新。用“钢铁意志”践行“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使命。

鞍钢老工人孟泰女儿 孟庆珍:这是老父亲自己亲手写的名字,他不识字。代表全厂职工表示决心,朝鲜战争,我们志愿军都到朝鲜去打美国,但我们在后方一定支持他们。所以有信心,一定要打胜。

抗美援朝期间,6架“鞍钢号”飞机,500对米格飞机用的副油箱,36万把军锹,8700多吨55号炮弹钢等等,这些都是鞍钢工人们昼夜奋战,为前线输送的强力支援。1951年7月,东北人民政府为鞍钢颁发了嘉奖令。

总台记者姜继媛:70多年前,鞍钢在百废待兴中支援抗美援朝,创造了产量与质量的新纪录,70多年后的今天,鞍钢产品销售覆盖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一代又一代的钢铁工人,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正续写着中国工业的钢铁力量。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