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6年,两次填报志愿:信息壁垒对农村学子不公平

高校经常被誉为象牙塔,经常呈现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是不明觉厉。但象牙塔不为人知,象牙塔太神秘,于准大学生及家长来说极其不合理、极其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最明显的体现有两方面:有门路知道相关资讯的人和压根不知道任何资讯的人,城市里见多识广的孩子及家长和农村里压根两眼一抹黑的孩子及家长,其结果是,有的人可以以低分逆袭某某优势与王牌专业,有的人分数非常高,却无奈地读了一个非常普通的专业。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我所在的广州大学火了,只因“高考453分上广州大学”,其具体所指是,我校建筑规划与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学生中的最低分是453分,最高分是590分。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土建类专业“遇冷”,没有多少考生填报。这固然与楼市低迷等大形势有关,但更多与很多考生及家长不知道土木工程专业是广大王牌专业的认知偏差有关。

有453分的同学成功逆袭,当然就有600多分的人不幸踩雷,优秀的院校和竞争力强的专业,及一般的院校或竞争力弱的专业,不能说完全决定孩子的未来,但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未来。填报志愿,真的是一门学问,很讲究,玄机颇多。

我当年填报志愿:阴差阳错

时针拨回到1997年的夏天,我念高三。那时候是先填志愿,后参加高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鲜有指导,也没有能力指导,他们只擅长教授语数外物化生,对院校、专业、就业等相当陌生;于我而言,一个小镇做题家,当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压根没有任何渠道知道;于我的家人而言,父亲当时在武汉某砖瓦厂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当然也是两眼一抹黑。

所谓的填志愿,现在看起来非常重要的事,是家长、考生和老师共同商议的重大事件,但当时感觉就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记得我拿着老师发的一本厚书,花了1小时翻了翻,胡乱填报了事,我不想因为这个事耽误温习功课的宝贵时间。我的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糊里糊涂,应付了事,因为压根不懂。

这事现在看起来很荒唐,但当时却很容易被理解,念的学校是农村学校,大部分老师也是农村出身,绝大部分老师上课时操的语言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有个大学可以读,无疑比上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更加重要,。当时的说法是,离开家乡,跳出农门,就算是成功了。

我那时候的填报,记得有四个批次,每个批次可以填报四个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