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河畔的大先生们: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几位名师

钱先生在最后总结时对各种不同意见都一一作了点评,并给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对不同意他意见甚至批评他的同学也并没有什么微词,说话时仍是带着微笑。

责任编辑:刘小磊

钱谷融先生。(沈建中/图)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有一条美丽的丽娃河。河水澄澈见底,两岸花木扶疏,绿草如茵。河东是大夏大学旧址,现存的文史楼及小礼堂,都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物;河西校区虽是上世纪50年代初新建的,但各教学楼也都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所以整个校区看起来就像一座精致的古典园林。而且,由于华东师大是在原大夏大学及光华大学的基础上,又合并了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高校的有关专业而组成的,因此教师队伍也格外整齐,可谓名家林立,许多老先生都是学有专长的大家硕儒。

我是1962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据说当年教育部有个精神,鼓励老教师上讲堂,所以不少老先生都给我们这一级开过课,如钱谷融、许杰、徐震堮等都教过我们。还有几位老先生如施蛰存、徐中玉等,虽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也知道并认识他们,还听说过他们的一些轶事。

钱谷融先生

钱谷融先生(1919-2017)是从上海交通大学调入华东师大的,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才四十岁出头,算不上“老”。但因他的大名在我们上高中时就已经如雷贯耳(一篇《论“文学是人学”》名动天下),所以在我们那一级新生的心目中,钱谷融早已是“老先生”了。现在听说他要来给我们讲一学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同学们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但课表发下之后,上面写的却是钱国荣。我问同宿舍的一位上海同学,他说钱国荣就是钱谷融,这才放下心来。

记得是在文史楼的315教室,钱谷融终于走进来了。只见他穿一身西装,打着领带,外面还套了一件风衣。进门后,他先将风衣脱下,搭在椅子的靠背上,然后才开始微笑着面对我们那一级的102位同学。记得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就把我当作一位大哥哥好了,以后讲课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接着便从晚清文学革命开始讲起,娓娓道来。他讲课也一直面带微笑,语速不快不慢,音调也没有什么抑扬顿挫,但句句都能听得清楚,也能记得下来。他讲课时虽已是秋天,但讲着讲着感觉有些热了,他有时也会将西装上衣脱掉,只穿一件白衬衣,上系一条暗红色的领带。而每当此时,讲课的声音也会明显提高,显然是讲到高兴之处了。临下课时,他又将西装上衣和风衣依次穿上,而很快下课铃就响了,他便走出教室。先生这种潇洒的风度在他而言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却倾倒了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尤其是一些女同学。据说我们年级一位漂亮女生私底下曾对人讲,她要早生十年,一定要嫁给钱先生。

钱先生不但课讲得好,文章也写得漂亮。当时中文系曾流传着两句话,叫做:“史存直的口才,钱谷融的文才。”史先生是研究语言学的,没有给我们上过课,口才如何不得而知。但钱先生的文才却是能感知到的。继1957年他在《上海文学》发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后,1959年,先生又写了《〈雷雨〉人物谈》一文,后来发表在《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