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村BA、看斗牛与献唱:火热的贵州乡村生活融化了我

在这里,不分长与幼,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本地人与外地人,不分技艺精湛与粗糙,只要你想,基本上都行。我还注意到,这里的人,包括小孩子,年轻人,老年人,都不怎么喜欢看手机、玩游戏,用篮球、唱歌、跳舞来填充每天的生活,有效摆脱“手机控”,这无疑是乡村体育的最重要的时代性功效。卖冰粉的老奶奶告诉我,“我们这里天天都这么热闹,天天有人打篮球,天天有人唱歌、跳舞,我天天在这里卖冰粉”。

责任编辑:陈斌

利用暑假带孩子们四处走走看看,成为我多年的习惯。或许是我打小在农村出生与长大,有相对丰富的农村生产与生活经历与体验,和相对浓郁的乡村情结,抑或是我固执地认为在城里出生与成长的孩子存在天然的知识缺憾——对中国乡村知之甚少,甚至也是重大的知识缺陷,因为乡村素来是中国社会的本底,不了解中国乡村,不体察中国当下的乡村社会,很难说“全面发展”“发现中国”“认识中国”。

今年我们选择了云南与贵州两省部分乡村地区作为我们今年出行的目的地。我们相继去了滇西北的景迈山,近距离探访了以布朗族人口占主导的翁基寨和以傣族人口占多数的糯干寨,而后来到位于滇南的红河州,与壮美梯田及聪颖勤劳与质朴的哈尼族及彝族人口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亲密接触,最后转至当下中国乡村篮球运动的朝圣之所,位于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的“村BA”所在地。

选择最后一站,固然与我自己爱好篮球有关,也与我内心的一个疑问有关——“村BA”何以持续?能热多久?

与村BA选手比赛

8月3日中午,我们抵达了黔东南州的州府所在地凯里,当我们上了从州府开往台盘村的巴士时,公交车里14个人,居然有8人身着短袖加短裤的篮球服,运动装成为日常服饰,我感受到了篮球文化深深浸润于台盘人的骨子里。邻座好客的小妹提醒我,“大叔,你现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