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学信:ESG表现不佳的企业未来会被市场淘汰

“将来评价企业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尺子(财务),另外一把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尺子(ESG),如果企业在ESG方面表现不佳,会在竞争中慢慢被市场淘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ESG研究院执行院长柳学信说。

事实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ESG。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7日,已有175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全部A股公司的34.32%。这一比例在近年来逐年提高。

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也缺乏强制性披露要求,这影响了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质量,甚至存在“漂绿”风险。柳学信认为,社会各界需凝聚共识,当“漂绿”的成本提高后,企业言行不一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而这也是他正在做的事。

发布国内首个ESG信息披露团体标准

“标准是质量基础设施。”柳学信称,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企业在可持续投资和ESG信息披露时才有据可依。

然而,目前国内外都尚未有统一的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际上就逐步成立了多个ESG信息披露标准和评价的国际组织,但它们制定的标准体系并不统一,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单一实质性”和“双重实质性”之争——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准则采用单一实质性方法,只考虑外在环境、社会等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欧盟的ESG规则体系采用双重实质性方法,意味着公司不仅要考虑外界因素对自身财务的影响,也要考虑公司对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较于国际,中国在ESG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还未诞生ESG信息披露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柳学信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须有本土特色。柳学信举例,比如E(环境)议题,发达国家企业更关注气候、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更关注节能、排污。S(社会)议题的差异更大,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如何体现在标准体系中,以促进企业践行?“我们必须要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主流思想的企业ESG披露标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柳学信开始行动。经过一年半的研究,2022年4月16日,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第一个ESG团体标准——《企业ESG披露指南》(下称《指南》)。“《指南》有10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118个四级指标,基本涵盖了企业在ESG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所有实质性议题。”

《指南》只是柳学信计划中的一部分。他打算建立“1+N+X”企业ESG标准体系,“1”是企业ESG披露通用标准,即《指南》的内容;“N”是各个行业相关的披露标准,目前已完成钢铁行业企业ESG披露标准,还正在与旅游、农业、金融等近十个行业协会沟通;“X”是特殊议题,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DEI)以及适应于中小企业的标准体系等。

“1”的部分已经初见成效。柳学信介绍,有一家港交所上市公司在2022年的ESG报告中正式参考了《指南》并实质性践行ESG体系。当年,在全球最大指数公司明晟公布的ESG评级中,该公司作为非头部企业,成为证券行业唯二获得“AA”评级的企业之一。

建立标准只是起步。柳学信称,目前国内头部上市公司披露CSR报告的比例才过1/3,披露ESG报告的企业不到100家,占比还很小。整个社会对ESG仍缺乏了解、缺乏共识。“我们现在希望做的,是建设一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能让大家了解ESG信息披露,有据可循。”

提高“漂绿”成本

“信披就像冰山一角,只有底座做得好,露出水面的那些可以披露的信息才会越来越多。”柳学信表示,“如果底座不好,信披很容易变成‘漂绿’。”

如何防范“漂绿”?柳学信称,最基础的是统一披露要求,使披露指标可比。比如“E(环境)”到底披露什么,在中国并没有强制性标准,《指南》团体标准也是自愿性的。如果国家出台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要求企业必须披露某些指标,有助于减少“漂绿”现象。

量化指标也很重要。柳学信表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ESG报告以定性描述为主,将来必然要制定更多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企业做得好或坏,一比较数字就知道了。

柳学信也坦言,目前有些指标要定量确实很难,例如碳排放信息,一些技术还没有成熟,“现在要求披露范围1、范围2,对一些企业都有难度,范围3就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了”。而且成本较高,欧盟有一项研究文件显示,企业为了满足非财务报告指令的披露,平均每家企业要付出约10万欧元成本。

此外,柳学信认为,企业内部ESG评价必不可少,但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很重要。第三方机构在公正性、独立性等方面更有优势,它的评价结果更具有公信力。

“说到底,‘漂绿’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只是看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柳学信称,通过研究还发现,污染严重的行业“漂绿”现象反而较少,因为这些行业监督管理很严格,“漂绿”成本太高。因此,应该提高“漂绿”的成本。

培养本、硕、博ESG人才

除了推动ESG政策完善,柳学信还致力于培养ESG人才。

三年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ESG研究院”,从全校遴选38位来自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等领域的老师。研究院专注于中国企业ESG披露标准的研究,目前出版了系列专著,还发表了相关论文、报告等。

两年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系”,开始招收“责任投资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硕士、博士。从2023年起,还将开始招收“ESG投资与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和MBA。

柳学信介绍,目前企业可持续发展系有近十位老师,院系开发了ESG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ESG投资的方法和技术、ESG的战略和实施三大类课程。

“近几年社会对ESG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甚至达到‘井喷’。”柳学信称,他们培养的人才,希望一方面满足社会上对ESG投资、可持续投资的需求,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一方面,企业ESG对人才需求更大,企业ESG战略怎么制定、ESG报告怎么撰写、ESG绩效怎么跟利益相关人沟通,都需要很多专业人才。

柳学信还想筹备国内第一个可持续发展学院,专门培养经济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包含可持续发展政策规划制定、碳管理、可持续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未来整个社会都要系统性转型,方方面面都需要这样的人才。”

柳学信称,人才是任何事情发展的基础,希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ESG理念并且拥有ESG能力的下一代,才能推动企业、社会和国家实现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