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下的预警与反思 2022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警示年度报告解读

ESG及其相关概念大火,人们逐步认识到企业不仅需要盈利,其创造利润的过程和手段对社会、环境来说都应该是有益的。如果不能发挥积极影响,企业存在的价值将持续受到质疑。

在公开宣传中,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将产品和服务与社会问题相关联,讲述其如何通过自身资源、技术优势,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健康、娱乐等多种问题。

然而,不应该忽略的是,仍有不少企业未能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功夫不足,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领域,守法合规、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权益等领域持续曝光负面问题。

警示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提醒我们,当ESG/CSR从小众概念逐步变成新商业文明的热议话题之时,愿景与能力之间,还有多大的鸿沟。弥合这些鸿沟,是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媒体及社会组织需持续努力的方向。

2020年起,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冯天丽副教授团队与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持续收集、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负面事件,连续三年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警示年度报告》。2022年共收录个体事件1273起,研究团队从行业、议题、所有权性质等维度对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如下趋势:

一、金融行业负面事件多发,违规成为行业“顽疾”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曝光事件数为447件,占比达35%;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占比约为16%和15%。随着对金融的监管趋严,每年有大批银行因为违法违规问题被通报惩处,大部分发生在分支机构,银行内部合规监管落实不到位,对违规问题不够重视。

二、基础责任管理不到位,违规和食安问题多发

按照议题来看,守法合规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占比第一,达到44.62%;安全与健康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占比17.6%,位列第二。其中,百货超市、餐饮行业问题高发,包括永辉超市销售的泥鳅兽药残留含量超标、蜜雪冰城多次违法使用过期食品原料等问题。

三、平台用户隐私被忽视,数据滥用问题凸显

2022年共收集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事件89件,其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占比57.3%,多为违规收集、滥用用户个人信息,不经同意调取应用权限等。《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曾明确提出不得强迫或变相收集个人信息、敏感信息,但不少互联网平台仍违规作案,是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对法律的轻视。

四、私营企业违规问题突出,责任管理能力待提升

按照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私企责任缺失问题最为突出,曝光负面事件占比60.49%。2020-2022年趋势也是如此,私企曝光负面事件数量在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私企的绝对数量较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有企业、在华外资企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约束,自身责任管理体系也较为完善,私营企业责任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较薄弱。

根据分析,研究团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强化银行合规管制,从外而内完善治理体系

银行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各行业发展方式等方面作用至关重要,要从外部强监管、严惩戒入手,规范银行风险行为,并逐步在其内部培养守法合规意识,从外而内完善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体系建设。

二、保障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安全问题是整个食品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问题。企业需要完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管理,强化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力度。

三、防范平台治理风险,维护网络健康环境

针对互联网平台责任缺失问题,需进一步引导和规制平台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治理风险的有效性;社会各界应充分发挥外部治理和监督功能,完善平台企业治理机制,建立起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可持续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四、打破两极分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履责制度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履责现状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为扭转中小企业履责意识和约束不足的问题,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需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责任能力建设,加大正面表彰;行业可通过论坛、基金、培训等形式,对中小企业履责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媒体和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积极发挥外部监管与治理功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中小企业进行曝光和批评。

扫码查看报告全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