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的齿轮,徐徐转动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美育。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的美育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使更多乡村孩子有了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而在乡村美育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难点和挑战。

被忽视的儿童个体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美育实践环境受到地域和经济等限制、乡村学校师资的专业度整体偏低……都是乡村美育正在面临的困境。想要让乡村美育的齿轮持续绵长地转动起来,国家、企业、社会群体的多重力量缺一不可。

一年的时间,可以为乡村美育做些什么?2022年7月,vivo联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发起“童画未来公益计划”支持乡村美育。六个月,完成从0到1的美育课程体系研发;一年,建立线上线下的教师沟通机制,为超过120位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和支持,约4万名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益;学期期末,为29所乡村学校的七千多名学生搭建交流学习和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征集超过2000幅学生优秀作品,并邀请国美专家评委展开评选、线上展览;7月暑期,“童画未来”夏令营招募了来自4个省的40位乡村学生,前往深圳海边参与一场关于「未来」的畅想之旅。看见乡村孩子眼中的未来,也看见乡村美育发展的未来。


转动齿轮

“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感兴趣、最乐意去投入的一次培训,”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务川第四小学的施老师回忆起培训期间的一次作业——去拍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在对国画中的技法、色彩、意境等表现手法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决定要“拍出和自己有联系的一棵树”。他开始尝试颠覆以往孤立的、单一的视角,而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学校后山上的树木,观察树的生活状态、生长方向,甚至是它过往经历的一切自然变化。在思考树木与自己的同和异中,施老师也摸索到了一些属于自己人生的答案,这令他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培训尤其关注人的本性,是一种探究真实自我的教学,”施老师认为这是vivo“童画未来”教师培训与其他只聚焦技能和工具的教师培训之间最大的不同。不仅是在学习怎么画画、唱歌,“这场培训还让我们从艺术方面了解到了生活、自然,并从中开启了关于自我、未来的思考”,他觉得这个才是美育的根本。

施老师分享自己在教师培训中获得的感悟

随着国家与社会逐步对美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共识,乡村地区的美育也开始暴露现有的弊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将美育课程简单地与美术、音乐课划等号;现有的美育公益项目较为零散,多为短期的单次活动,不持久……从美到育、再从育到美,作为“育苗者”的教师群体在美和育的相互转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怎么教、教什么,美育公益亟需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两方面寻求变革。

为乡村教师赋能,是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的关键点。通过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以美术为基底的跨学科知识,来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理念认知,并为他们赋能美育教学能力。

一套完整、有效、可落地的课程体系,同样是开放包容的美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保障之一。围绕“美的感知与设计”,vivo持续协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和中国美术学院,开发了面向1-6年级学生的“童画未来”课程体系。从感知自我、审美世界、创想未来三个维度出发,借用绘画、文学、手工、书法、夏令营等一系列美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培养他们对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孩子们在vivo“童画未来”课堂上

从整个乡村美育生态的角度出发,想要达成对美育重要性的共识、全方位调动学校的美育氛围,校方和教育局的角色也不能缺位。因此, vivo“童画未来”课程体系中特别开设了乡村校长研学营。在中国美术学院资深美育工作者的带领下,来自全国24所项目校的校长和老师在研学营中参观民艺博物馆,参加艺术疗愈、中国画之美等工作坊,在其中了解美育理念,切身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在价值。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美育教育的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和碰撞,校长和老师们也对如何开展美育课程教育有了更开拓的思考和计划。

深入的师资培养和全面可持续的课程体系是vivo“童画未来计划”的支点,也是推动乡村美育前行的动力,它让乡村美育不再停留在一堂美术课上。

撬动想象

在三年级学生唐芯雨的世界里,自由就是美的。

在一片大森林里玩耍、爬到高高的树上摘李子……她笔下的未来,天是绿色的,房子盖在树上,熊猫和宇航员都在天上飞,建筑背后的翅膀让家和大大小小的星球比肩,未来的家就像她儿时记忆中的野外一样,无拘无束。她的日记里“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生活中的烦恼再大不过妈妈的唠叨,而这些用一首歌就能解决。活泼、天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在“童画未来”的课堂里认识的多样美好,为唐芯雨内心的童真建造了一座庇护所。

三年级的唐芯雨在玉米地玩耍

五年级的姚佳禹则是在美育课堂上掌握了更多与自然共创的方式,她会把在秋天拾起的银杏树叶裹成一朵花或卷成一棵小圣诞树、为家里阳台上种植的小仙人掌缝制一幅刺绣画像,自然中的美是源源不绝的灵感之泉,让她得以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搭建一方自己的天地。

除了手工带来的乐趣,姚佳禹还找到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旅行方式——画地图,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在遵义市度过大部分时间的她,用画笔穿过了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关于未来,姚佳禹创作了一半机器一半人类的未来人类,“未来会有发达的科技,这些强大的科技能够让人不再有病痛”,画画时她想起了因病离开的外婆。

“老实”,同样是五年级的卢韵涵这样评价自己,“成绩算中等,最近一次月考考得比较好是因为题目简单。”只有在提到想象力时,她变得有底气了一些,“我的想象力挺好的,因为我总能联想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

有关探险的作文,卢韵涵将场景设置在一个雨林神庙里,“我们需要去对付一条长着翅膀的蛇,才能获得神庙里的宝藏”;在描绘未来的画作中,场景又切换成了太空中托起城市的鲸鱼,“鲸鱼很美,而且它可以让体温保持在35度,我觉得人能和动物一起生活也很好。”“童画未来”的美育课中对自我世界的挖掘和延伸,让卢韵涵的奇思妙想开始有了一点更具象的呈现。

卢韵涵在美育课堂上创作的作品《太空的鲸》

对于性格不同、兴趣不一的孩子们,施老师觉得最重要的是引导和打开。打破孩子们心中关于美的条条框框后,才能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多样的美好。

但如何将想象变为现实、怎样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未来?

在看到孩子们关于未来的画作后,施老师发现光靠课堂难以消弭沟壑,“有些同学思维上比较僵硬、固定、保守。他们会觉得只有画得真实才是好的,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像就不愿意去画了,不敢去发挥他内心真实的想象力。”也许是担心不被理解、又或是害怕被嘲笑,美育课堂只是撬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如何让他们不仅敢想,还能拥有去创造的勇气,还需给予他们更多信心。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条很长的路,要想让路上变得五彩斑斓,美育很关键,”谈到美育的重要性,务川四小的肖校长分享道,“在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环境、人、事都会有美的出现。只有我们的孩子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才会去憧憬更美好的生活,也更有动力去向善向美,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肖校长分享学校在美育教学方面的难题

“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提供了教师培养、硬件设施等支持,确实让我们的孩子得到了更充足的体验和收获,”肖校长坦言,“但是美育相关的实践体验、平台展示的机会还是比较少。”受到地理位置、学校资源和教师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限制,想要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完善的美育教育,彻底打开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与更多元的美育实践接轨。

可触摸的未来

在乡村学校的课堂里,孩子们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而在夏令营丰富的活动环节中,他们走进真实可触碰的实验室、体验与家乡风格迥异的建筑和景色、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开阔的延展,离未来也越来越近。

vivo副总裁、首席设计官杨健在童画未来探访实验室活动上分享

相比于古城和公园的户外探索活动,姚佳禹对这次参观vivo实验室的体验尤其深刻,“平时爸爸妈妈的手机用起来都很小心翼翼,但这里的手机摔了很多次都还一样新,就像我画的机器人一样坚固,太神奇了。”

姚佳禹和同伴们一起参观vivo实验室

“这是vivo实验室第一次向乡村孩子开放,”vivo产品开发一部音频组总监李伟参与接待了这群特别的“访客”。

总部本次开放了声音实验室、品质实验室、无线实验室、光学实验室、5G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特别设置了简单易懂的科普环节——听不到回声的消音室、手机出厂前必经的跌落测试、防水喷淋测试——让孩子们从有趣的实践中得到新的知识,“现在的孩子对科技都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很难有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实验室刚好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卢韵涵看来,实验室里的新奇体验为她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在童画未来夏令营指导老师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抛开现实中的场景,全凭想象来完成她的作品,“之前在学校画的画,都是那种真实的写真、和真的物体基本差不多,但是在这边画的画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想画什么都可以,我最喜欢的一个作业是三角形的鸡腿制造机,有手、有脚、有声音,它可以为我们传递信息、打电话,也可以将收到的信息告诉我们,它有叫醒服务,可以每天早上叫我们起床,但声音绝对是像海绵宝宝一样。”

负责带领务川四小小组的童画未来夏令营优秀指导老师小智发现,当孩子们提及未来的东西时,通常都是拘泥于现在已有的物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不会实现的、不敢放手去创造。

小智老师引导孩子们在创作时打开想象力

“我们所做的美育教育,是为了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打开,不要去否定他,我们让他变得自信,”小智老师不断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敞开想象去创作。

围绕“未来的通讯设备”这一主题,有的小朋友画了一顶棒球帽,帽子上面设计了可以带人逃离危险的飞行器,还有用来投影和视频对话的摄像小狗;有的画了一只通讯蝴蝶,蝴蝶能自动跟随在主人身边,当你丢失东西它会展示机械页面帮你寻找……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源源不断地浮现。

“我们用AI技术,把孩子们的设计稿按1:1还原成一个立体的、像真实存在的产品,让他们更直观地看到、感受到未来并不遥远,”姚老师介绍道,“让他们觉得我创造的东西就是未来的东西,我们让小孩子不断地有这种自信力,能够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去抵御一切困难,让他们永远都相信自己。”

童画未来夏令营师生共创的作品在深圳海上世界艺术文化中心开放展出

美育没有门槛,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的初心。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世界前行的动力,而美育是激发和培养人们提升创造力和感知力的重要途径。vivo希望通过赋能老师上好美育课,提升儿童“美”的素养,在助力乡村振兴、普惠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孩子对美的感知力,点燃他们心中的创造力。

从美育课程研发、教师培训再到夏令营,vivo已经协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和中国美术学院完成了江西场、贵州场、云南场、甘肃场的相关培训和美育实践活动。未来,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将继续为上百位美育老师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给乡村孩子们带去特色美育课程和资源,并逐步打造美育共享平台。通过持续落地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为乡村学校和孩子们缓解美育资源短缺、课程单一、实践体验不足等矛盾,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尽情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vivo高级副总裁谢小林给童画未来夏令营优秀指导老师颁发证书

生活孕育出了美,当孩子们与美好的人物、景物、事物建立连接,并开始主动地体验和创造时,一枚独属于他们的齿轮便开始徐徐转动。这枚从生活之美中汲取能量的齿轮,也将推动孩子们走向心中向往的未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