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榕:广义脑机接口

编者按:

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2022科创大会在上海举办,主题为“连接-创想-未来”。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高小榕在会上发表题为《广义脑机接口》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略有删节,本文标题、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黄金萍

脑机接口是近二、三十年才出现的新兴技术,实际上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还属于科幻阶段;大概在2000年左右进入科学论证阶段;到2010年左右科学论证阶段就完成了,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东西。

脑机接口有两个标志性的阶段:一是在1998年实现了植入式脑机接口来控制鼠标;二是2012年在人脑装上了电极实现机械手的控制。实际上我们从1997年起就开始研究脑机接口,在科学论证阶段标志性成果是1999年清华大学发表了第一篇脑机接口论文, 201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清华大学主办了中国第一届脑机接口比赛,标志着脑机接口进入了技术爆发阶段,从2010年后产生了各种各样脑机接口的新技术。

脑机接口的定义

脑机接口刚出现时叫BCI(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是指人脑和机器之间的连接,不依赖于周围神经或肌肉。现在广义的脑接口提出,只要在大脑和机器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都叫脑接口。

广义的脑接口的第一个层次是i,是接口,叫脑机接口。它是在大脑和计算机外设之间建立起脑神经信号的采集通路,我们所有的外设都跟计算机进行连接,连接后就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让大脑跟外设进行连接,例如可以控制轮椅、可以打字、可以进行运动控制等等。但所有的脑机接口一定会存在反馈通路,这个反馈通路在经典的脑机接口里是传统的感知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孙显安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