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雷军的棋局

央视新闻发布视频“追问人类探索宇宙的真相”,撒贝宁对话“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和《流浪地球》系列导演。

两年前,2021年8月10日,在小米2021年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展示了小米内部的一个探索概念项目——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

那是一只会后空翻的机器狗。而雷军顺势表示,他们成立了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将邀请更多工程师一起探索更酷、更好玩的未来。

机器人,是小米的新赛道,也是人类科技大胆探索的前沿领域。

事实上,机器人的英文单词“Robot”,最初来自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所创作的科幻戏剧《罗梭的万能机器人》。“Robot”是捷克语“robota”(强制劳动)、“robotnik”(奴隶)的变体。而“机器人”这一概念,被定性为人类的附属品。

人类对机器人的想象,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文化中。古希腊神话中,火神赫菲斯托斯曾创造了可移动的金属人偶塔尔托洛斯。而随后的人类历史上汗牛充栋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机器人的形象,既展示了人类对于创造活物般的人工生命的憧憬,也在不断探索机械与生命的交织关系。

科技与人的命题,是人类永恒的追问,也是历史向前的动力。而在当下,对于小米这样的科技企业,它更是一盘值得深思的棋局。

科技树的灵魂

2016年3月16日,是人工智能史上划时代的一天。

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和韩国传奇棋手李世石展开的对抗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仅在中国,就有超过2.8亿人观战。接下来的比赛结果既令人惊叹又不出意外——AlphaGo五局四胜一负——这让围棋迷雷军有些意难平,也让小米,进入了一场新的征途。

当年7月,小米组建了第一支AI视觉团队,同年,他们的AI实验室正式成立,覆盖计算机视觉、语音声学、自然语言处理(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多个研究方向。2021年3月,小米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9月成立小米机器人实验室,2023年4月组建大模型团队……

历史的车轮飞速转动起来,这是企业的赛跑,也是人类的远征。正如雷军在2016年那场棋局所写的:“对于AI,甚至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今天都是划时代的一刻。”

过去7年中,小米已经形成了全栈的自研AI能力,AI团队规模超过了3000多人。目前,小米AI能力覆盖视觉、声学、语音、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大模型、多模态等众多方向,一系列自研AI技术达到业内一流水平。

雷军表示,小米正在全面拥抱大模型,其主力突破方向是轻量化本地部署,目前小米AI大模型最新一个13亿参数大模型已经成功在手机本地跑通,部分场景可以媲美60亿参数模型在云端运行结果。而经过大模型技术加持,小米人工智能助手“小爱同学”也拥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大脑,不仅可以答疑解惑、创造艺术,还能扮演角色进行自然对话。而小爱翻译也引入了端侧大模型翻译的全新能力,并深度升级AI大模型翻译技术,启用功能后,可分屏同步显示内容,实时将其中的英文翻译为中文。

2023年8月14日小米发布会上,雷军介绍小米已在今年4月组建AI大模型团队。

基础科学对人类科技发展影响巨大,就像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DNA结构的发现以及基因的功能研究,直接影响了当代医药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抑或,如果没有相对论,人类连GPS都无从谈起。

AI虽是应用技术,却在很多信息技术创新中扮演了重要的基础角色。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突破,都在使计算机系统能够更好地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从而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任务——它为各种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在不同行业中改变了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

如今,AI正在成为小米科技树的基座与灵魂,小米AI能力正全面赋能研发、设计、体验、制造等多个业务环节。

其中,小爱同学拥有1亿月活用户,支持控制5900余款智能设备,累计设备激活数超过5亿。而小米手机影像核心算法都是基于机器学习AI技术实现,如“夜枭算法”就是针对夜晚场景的自研深度学习AI拍照算法,通过内容自适应的AI提亮模型、AI色彩还原模型,以及自引导的多尺度融合AI去噪模型技术,带来了真实、有质感的夜景拍照体验,并在被誉为“影像算法奥林匹克”的CVPR-NTIRE夜景渲染赛道中一举获得两项冠军。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中,已普遍应用了AI技术。而小米AI技术在仿生机器人领域也获得深入应用,为两足的CyberOne和四足的CyberDog提供“灵魂”。

在AI之外,小米对长期技术和基础科学,也始终抱有持续的耐心和投入。

在芯片技术领域,五年来,小米已推出4款自研芯片,快速实现在SoC、影像、充电等多个芯片细分领域的体系化能力搭建。今年5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小米财报会上表示,小米自研芯片的投入决心不会动摇,“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做好长期奋斗10年、20年的准备”。

在快充技术、移动影像技术、智能手机屏幕技术、手机操作系统等领域,小米也都长期布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而在这些基础技术赛道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2022年,小米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了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瞄准智能制造科技前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从2022年2月开始,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联合高校开展“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计划总捐赠金额5亿元,5年覆盖100所高校,支持中国青年人才的发展,促进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推动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小米公益基金会还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5亿元,设立创新联合基金,用于支持首都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推动北京市科研人才的队伍建设。

前沿高地上的号角

一年前,小米的机器人实验室发布了一支视频——在乌兰察布一望无际的荒原上,一个人形机器人蹒跚向前。几乎每一步,都伴随着一次跌倒,而每一次跌倒后,他会一点点爬起,继续行走,一直走向地平线上凸起的火山口。就像卡夫卡在《城堡》里说的,“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人形机器人,始终是人类心中的“魔山”,也是当今科技的前沿高地和集大成者。

仿生机器人CyberOne——也被亲切地命名为“铁大”,这是小米科技树最前沿的一颗明星。

小米仿生机器人“铁大”

“铁大”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具有高情商、视觉敏锐、“小脑”发达、四肢强健等四大技术能力,也是小米多元融合技术体系的新成果。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进步代表着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涉及机械、电气、通信、传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是全球科技领域公认的探索前沿高地。

事实上,机器人整体的战略包含大型的机械制造与高智能的AI技术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两者都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大量前沿技术的研发。过去几乎没有企业能在这两个领域里同时做到重投入。而小米从语音的人工智能,到视觉图像处理,到自动驾驶智能决策,有着长期在AI方向的持续性投入,在平台、算法上都已有较多积累,将进一步强化小米在机器人智能领域的能力。

小米在国内率先投入仿生机器人的研发,而其中的每一步,都会涉及AI、计算机视觉、光学、自动控制、自动驾驶等众多技术领域,任何的突破,都能带动一大批科技应用的发展。

与此同时,雷军和小米另一项引人注目的工程,也在稳步推进——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量产。根据2022年小米披露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它采用全栈自研算法,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而小米汽车的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厚积薄发,或许是小米在汽车赛道上的战略选择。在小米看来,多年积累的技术、生态和用户,足以让他们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在起步之初,制定了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战略,他们除了有超500人规模的专属团队,还有来自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团队、手机相机部等多个协同团队的强力支撑,共同打造科技引领的自动驾驶体验。这是小米科技生态强大支撑力的具体表现,小米过去13年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并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小米技术体系。

科技尽头是人文

与人形的“铁大”不同,四足行走的仿生机器人CyberDog“铁蛋”是一款更贴近市场的作品——从它的名字就不难发现,小米希望赋予它更多“人间”的烟火气。

科技的突进,永远伴随着普惠与平权。就像雷军在8月14日晚的年度演讲上所说的:“人是科技的原点,小米的科技探索,不仅要对人类现在的生活有价值,更要对人类未来的创造、进步和发展有价值。”

两年前,“铁蛋”诞生。这只14公斤重的“狗”,体型接近一只中小型犬。酷是它的基调,主打探索与好玩的科技——它会在地上打滚,跑跑跳跳、作个揖、握个手都不是问题,甚至还会跳上一段兔子舞。在小米的发布会上,它还能上演酷炫的后空翻。当然,它不只会“卖萌”,依靠图传功能,它能自主识别和跟随主人,依靠导航避障和SLAM建图功能,它能绕过障碍并构建地图。因此,主人就像普通“遛狗”一样,带着“铁蛋”出门遛弯。

此外,与小米生态链的其他产品一样,它内置小爱同学,只要你喊一句“铁蛋铁蛋”,它就可以帮你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语音对铁蛋发号施令,随叫随到。

显然,“铁蛋”的背后,是小米对人与机器的思考。

他们发现行业做机器人的团队不少,但很多都在开发“商用机器人”,很少面向家庭和个人开发仿生机器人。可现实中,很多个人用户都有把“机器人”用起来的需求,比如老人陪护、玩伴、情感陪伴、导盲等。

少有人做,是因为更难,不容易看见回报。工业机器人,特定任务,好开发,而让仿生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面对的是复杂的人,解决复合任务,情感需求更多样,交互难度极高,挑战更大。

眼下,铁蛋已具备许多仿真功能,但仍存很大潜力,这有待于更多开发者参与共创,不断完善和进步,从而推动仿生机器人走入生活,让科技更好服务人。

因此,不管是CyberDog ,还是随后出现的CyberDog2 ,从代码、结构图纸,都做了最大程度的开源。同时,小米提供了图形化编程和各种感应能力的模块化处理,让更多开发者可以参与机器人民用的探索,推动行业进步。目前加入的已经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研发团队。

同时,小米还宣布《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正式成为“小米科技人文共创家”,携手探索更多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并诚邀更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参与,一起探索机器人的未来。

导演郭帆成为“小米科技人文共创家”。

小米在8月14日发布的CyberDog2,被市场誉为“最像真狗”的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它是机器狗中唯一的“小型犬”,尺寸比上一代小了16%,重量轻了近40%,仅8.9kg。而它的潮酷个性外壳,具有酷炫的电致变色能力。它有着更强的运动能力,也能感知能认知会学习,具有视觉、听觉、思维能力,能够对人的动作、语音做出自主反馈。

8月14日小米发布会上,CyberDog2与公众见面

一切技术的尽头,必然是人。仿生机器人如此,手机更是如此。事实上,智能手机的发展史,已经生动地勾勒出了大众与科技的关系。

以小米为例。在小米MIX Fold 3 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面临一个行业级的悖论挑战:如何将轻薄与耐用性、长续航与高效能、精湛影像与便携性等这些看似矛盾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们需要在轻薄的设计和稳定的性能之间找到平衡,同时满足设备的长时间使用和出色的影像体验——这是人类的“任性”,对科技提出的要求。如何满足人,是科技企业的任务,也是技术突破的动力。

通过自研的龙骨转轴和龙鳞纤维,小米解决了手机轻薄与强度的矛盾。比如,它的后盖比传统轻了28%,强度却超了36倍。通过在微型化OIS马达、超薄高透镜片、小型化潜望式长焦模组、堆叠设计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小米最终将超轻薄的徕卡Summicron镜头、经典75mm人像镜头、5X潜望长焦等,搭载到小米MIX Fold 3的轻薄身上,首次在轻薄折叠屏上呈现“徕卡光学全焦段四摄”,被徕卡誉为“移动影像光学新范式”。

小小的手机“寸土寸金”,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人”的需求。在手机之外,小米还打造了另外一个庞大的生态——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消费级AIoT(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平台。而小米的MIUI系统,又将手机与AIoT两大系统全面互联互通。截至2023年5月21日,MIUI全球月活跃用户突破6亿——在机器与人的对话中,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

科技的布道者

小米的历史不长,却秉持着“长期主义”的理念。他们对关键领域的持续投入,有着十年起步的长期决心和耐心。雷军表示,“不管外部环境和竞争格局怎么变化,不管我们的经营策略如何调整,有一条是坚定不移的,就是始终坚定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约160亿,同比增长21%,预计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小米未来五年(2022-2026)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自2017至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

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的研发人员数达到16458人,占员工总数超过50%。近年来,小米通过青年工程师计划、创业者计划、百万美金大奖等系列举措,大力推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长期的激励,让优秀人才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小米科技理念“长期价值,长期投入”。

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2万件。在5G领域,5G标准必要专利排名进入前十;在影像技术方面,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1080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2500件;在MIUI方面,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7800件;在AIoT方面,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2300件。

扎实的基础之上,正生长出一个全新的生态——它正在改变人的生活,也在改变人类的科技。

2022年,小米提出要构建“以人为中心、紧密连接人与万物”的小米科技生态。目前,小米正在构建不断延展的科技场景,从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制造、智能电动汽车以及仿生机器人,全力营造先锋完备的领先科技生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场景的美好智能生活。随着汽车明年量产,小米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手机、汽车、AIoT完整自研布局的科技公司,完成“人车家”的科技生态闭环。

而生态的布局,早在十年前已经开始。

2014年,小米正式开启了生态链模式,把小米模式复制到100个行业中去,以改变这些行业的面貌。从小米业务战略规划看,小米生态链是支撑AIoT的先遣队。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生态链年营收过20亿元的公司有5家,营收过10亿元的公司有6家。华米科技、云米科技、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德尔玛、8H等先后完成了上市。小米逐步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且万物互联能力还在持续增强。智能硬件渗透智能生活全场景。面向用户,小米推出了小爱音箱、扫地机器人、空调、冰箱、洗衣机、智能门锁、电视、安防摄像头等数十个品类的智能家居产品,覆盖用户生活的众多领域。

而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同比增长29.2%,达6.18亿,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3月31日,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同比增长29.6%,达1230万,用户数量与用户黏性同步提升。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在2023年3月达到7810万,同比增长18.8%。

也许有一天,小米的生态链会覆盖全地球,甚至太空?这个问题或许要留给雷军去回答。

然而,或许就像《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的:“当我们真的离得那么远,在太阳系边缘去回望地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小点——那一刻,我们会谦虚很多。”人类对科技的探索,对宇宙的远征,是对未知的求索,也是对自我的审视。科技,就像人类的镜子,见证成长,也映射未来。

探索边疆,反哺世界,这大约就是小米的科技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