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标准是电影的底线:“一部电影”及其主张的创作者共同体

“当一部电影的成功没有底蕴,它会很轻易地在电影史上烟消云散,同时也更容易带给创作者对艺术创作更深的迷茫。”杨超说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桐乡

责任编辑:杨静茹

杨超导演、监制、教师,导演作品 《待避》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奖,《旅程》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像机特别奖, 《长江图》 入围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监制作品有 《草芥》 《女导演》 《柔情史》 《乘客》 《故乡异客》 《神游乐园吟留别》 等。近年与王宏伟、郝蕾共同发起创办电影美育机构“一部电影”(“一部电影” 提供/图)

“用你最快的速度跑起来……停。调整呼吸。眼睛打开,可以和你身边的人对视。尽量看到整个空间。”

2023年7月27日,位于桐乡的浙江传媒学院小剧场,演员郝蕾和形体指导王尧正在指导近百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员。有人积极灵活地穿行,目光沉浸,有人跌跌撞撞,有人躲闪。

“大多数亚洲人没有跳舞文化,天性是被束缚和压抑的。但在通识课上,你会发现,混乱也会形成秩序。我们随机地走动,最终像分子结构一样相互感受对方和共振。这样的训练让我对演员的工作有了更多了解。”“A FILM一部电影”(以下简称“一部电影”)”创作营学员章煜民说。

“一部电影”创作营由电影人杨超、王宏伟和郝蕾共同发起,旨在塑造电影行业内的价值共同体,提升新人创作者的电影审美和艺术表达力。继2022年一年的初步探索后,今年夏天,他们开办了导演、编剧、表演、摄影、纪录片等五个方向的创作营,和有创投意味的“种子计划”。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创作营学员每天从早到晚接受业内资深人士的培训和讲座熏陶,“种子计划”学员要在集体问诊和分诊阶段,经受十多位导师的轮番拷问,吸纳建议,修改后复盘、锤炼,再度展示。

在专业课之前的通识课上,全体学员聚集在一起,听杨超拉片,讲解电影的形态和语言;听李哲、王久良、何亮、张锡贵等导师,分别介绍录音、纪录片、编剧和摄影的基础知识。学者张献民则为学员展示了“十荐”项目(以他个人名义在网络上征集影像作品,从中选出10部推荐作品)里截取的经典场面。

“他放的有些片段,影像看起来粗糙,但充满了质感和对生活的理解。而我平常碰不到这种制片人。他们一见到你只讲大数据和题材。但张献民老师是逆时代主流的,他的这种主动寻找和肯定,给太多年轻人以希望。”“种子计划”学员闫庆玮感叹。

学员虽是业内“新人”,实则从60后到00后都有,来上课的诉求也不尽相同。章煜民的工作是广告导演,内心一直渴望拍出有质感的电影;王洋溢在山西传媒学院任教,感觉学校建制不全,“教学和现实脱节,自己在实践上还不如学生”;摄影班的阮同学已经有拍摄长片的经验,未来志向也是当导演,但当下他最渴求的是在拍摄技巧上精进,尽快能依靠摄影来获得收入,进而圆梦;而“种子计划”的黄道嵘已经漂泊了八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死后有一两部作品能够留给后世看”……

“这是我工作七八年来,第一次拿出一个月,专注在‘工作以外的事情’。”表演班学员穆雪婷的体会是,“有一些钱不是必须要赚的,有一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