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发文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热议与思考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推进如火如荼,但中国ESG的标准制定与企业ESG绩效仍与国际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要发挥后发优势、积极赶超,更要传递中国特色ESG声音,扩大中国在全球ESG舆论场的声量。

2023725日,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正式向98家中央企业及各地方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专项报告提出了全面的指标体系与披露模板。

这一研究也呼应了2022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力争要在2023年实现ESG专项报告全覆盖。随着披露时限的临近,此项研究预计将得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广泛应用和参考。

在期待央企ESG信息披露工作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如何?热议之后,企业仍要冷静看待中国ESG处于后发阶段的事实,积极应对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ESG全球火热,国资委先行推动

ESG投资作为一种将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纳入投资过程的金融实践,历经20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球受到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签署方已超过3800家,管理资产逾121万亿美元,这些签署机构均承诺按照ESG相关原则开展投资实践。

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签署方与管理资产规模的增长

投资依赖信息,信息来自披露,披露需要标准。

ESG投资增长相伴相生的,是企业ESG信息披露在各国证券交易所、区域市场乃至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标准也纷至沓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各国交易所ESG披露指引层出不穷。20236月,由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两份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更是被期待成为全球企业可持续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基础框架。

然而,在ESG标准制定领域,中国起步较晚。中国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均未出台权威的ESG信息披露标准。相比之下,国资委此次发布的研究成果,其中包含完整的ESG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多达132项,并对ESG专项报告的模板与核心内容进行了清晰解释,具有很强的开拓性与实操价值。

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约450余家(含港股),虽然数量约仅占A+H股上市公司总数的8%,但其资产和利润占比分别超过60%70%,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资委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将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引发了社会的热议与关注。

热议下的冷思考

国资委此次发布ESG研究成果,有望带动一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ESG信息的披露,这个“从01”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把中国ESG的整体发展水平放在全球视野下,还需要冷静看待我们与国际存在的差距。

首先,国资委ESG信息披露要求的执行效力还远远落后全球领先水平。我们将国资委的研究成果与2023731日欧盟委员会刚刚通过的《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进行比对,作为两项新近出台的ESG相关披露体系,能够看到中欧当前在推动ESG落地上的不同阶段。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对比

  • 在内容设置的全面性上,国资委研究成果与欧盟标准都做到了与既有政策法规的兼容以及同国际标准的接轨,在理论的高度与内容全面性上双方各有优势。
  • 覆盖企业数量上,国资委的研究成果仅覆盖450余家企业,且企业性质单一,均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而欧盟准则覆盖的近50000余家不同规模与类型的企业。政策的包容性与影响力上差距悬殊。
  • 从披露强制程度上,国资委虽然提出“力争全覆盖”的目标,但是实际对企业披露没有强制要求,以鼓励为主。而欧盟则已经根据企业的规模、披露程度情况等因素,对不同类型企业披露提出了差异化的时间要求,为最终报告的全覆盖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政策的执行效力更强。

其次,中国企业整体ESG得分在全球排名中仍然落后,其中治理维度的扣分成为央企上市公司的“重灾区”。以全球影响力最大的ESG评级明晟(MSCI2021年的调研为例,中国在MSCI全球全国股指数(ACWI)的50个国家中排名第47位,ESG的行业调整分中位数为2.9,而满分为10。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的ESG报告中,“国企三年改革行动”“纪委监察”等议题是治理维度的高频词汇,但这与国际评级机构看重的董事会独立性、关联交易、公司反腐败等话题并不能很好地衔接,导致中国央企在治理层面常获得低分。

MSCI中国在MSCI全球全国股指数(ACWI)调研排名(截止2021630日)

最后,中国企业ESG的发展阶段仍在初级阶段。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受到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影响较深,缺乏对ESGCSR深层逻辑的辨析与理解。在2023年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榜单的300家企业中,开展ESG相关培训的比重仅为32%,多数企业仍认为CSRESG是一回事,忽略了CSRESG从本源和底层逻辑上的不同。

CSRESG的差异

因此在从CSR转向ESG的过程中,一个常见误区就是企业只改了报告名称,加了几个指标,但是没有真正从企业的治理、战略高度融入ESG理念。这样的ESG报告就仅停留在表面功夫,既无法获得国际ESG评级的认可,也无法达到国资委希望通过ESG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中国ESG:后发如何先至

通过从政策、绩效、实践三个层面的对比,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ESG目前发展存在的不足。应当承认,中国的ESG仍在后发生长阶段,但“后发”也有机会“先至”。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到企业的自觉行动,通过借鉴成熟的优秀实践,并结合中国国情特色,中国ESG有望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在全球ESG舆论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循序渐进,落地统一标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统一的标准制定必须审慎。在这方面,香港作为中国企业主要的上市地之一,已经形成了完备的ESG披露体系。中国内地可借鉴港交所的ESG披露演进过程,在发布指引后,逐步提升披露的强制程度,并随着ESG信息标准的更新不断丰富披露内容。

港交所《ESG报告指引》的演进变化

随着港交所《ESG报告指引》的逐步完善,港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数量逐年提升,至2021年的ESG报告披露率已达到95.2%。历经五年演进,香港基本实现了ESG信息披露的全覆盖。

2017-2021年度港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数量(数据来自商道咨询)

第二,尽快行动。企业可率先实践,紧跟ESG投资趋势,通过学习国际领先ESG信息披露标准和同行的优秀实践,丰富对ESG的理解,积极开展ESG信息披露与管理工作。同时,企业也需根据自身特点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将符合ESG价值的特色指标主动进行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价值增量。

第三,推动中国ESG走向国际。中国ESG后发成长的最大劣势,就是全球的ESG舆论场已经被欧美占据,如果我们只是亦步亦趋,便无法形成ESG领导力。此次国资委研究,将“党建引领”旗帜鲜明地纳入治理指标体系,也是在向国际投资者传达中国对ESG的理解。未来中国的ESG发展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企业实践上,仍需激发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促进ESG国际舆论场的价值探讨。

网络编辑:伊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