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谈奥本海默:沉浸在冒险和胜利的喜悦中,然后被黑暗攫住

“我希望电影在开放系统中推进下去——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杨静茹

《奥本海默》剧照

1.

电影《奥本海默》的剧本,导演、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使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制片人、演员们读过后感到惊讶,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剧本。“它给了你一个非常主观的内心体验。”片中演员马特·达蒙说。

诺兰在《奥本海默》电影海报前(马格纳斯•诺兰/图)

电影改编自获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的作品《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作家凯·伯德和历史学家马丁·J·舍温历时25年,通过大量访谈、信件、日记,以及美国的解密档案和联邦调查局文件,以极细腻的具颗粒感的笔触描摹了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一生。

诺兰在北京为影迷签名留念(马格纳斯•诺兰/图)

1904年,奥本海默出生于富裕的纽约犹太家庭,聪慧、敏感,热衷自由主义。即使后来他选择理论物理作为毕生研究方向,也始终对文学、哲学和天文学抱有极大兴趣。他读美国作家E·E·卡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卡明斯认为,被剥夺了一切的人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自由。”他在犹太社团学校习得的行为准则成了他的人生信条以及对弟弟的教诲——人必须对他所选择的生活和命运负责。

导演诺兰(右)与饰演奥本海默的演员基里安·墨菲在拍摄现场

奥本海默对天文学的兴趣,引导他和学生哈特兰·施耐德合作完成论文《论持续的引力收缩》,于1939年9月1日发表。这篇“奇妙又怪诞”、在当时被认为是“数学上的狂想”的论文其实预测了黑洞的存在,“开启了通往21世纪物理学的大门”。

但论文发表当天,被开启的是另一扇门——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开始。

物理学家们四处寻求庇护,卷入军备竞赛。由美国主导、致力于研发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开始后,奥本海默成了实验室主任,统筹科学家们在新泽西州的沙漠深处为秘密研发效力。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二战结束,奥本海默顺势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狂欢与死亡同时来临,他意识到作为几乎可以毁灭人类的武器,原子弹的使用与否已经失控。奥本海默被内心的道德感折磨,他发表演讲反对核扩散和更具威胁的氢弹,但战后兴起的反共情绪和麦卡锡主义则从外部将他推入绝境。在一场历时四个星期的闭门听证会上,原子能委员会捕风捉影地将他和共产主义挂钩,试图将其污名化。最终奥本海默被撤回安全许可——这意味着他无法再接触政府的核弹研究机密——直到1967年他去世也没有恢复。

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的叙述中有种宿命般的悲剧语调,科学与政治相互依存、背弃,个人对世界事务的道德责任似乎不值一提,而围绕奥本海默的故事已经完全超出了他本身。

传记于2004年底完书,结尾是1963年肯尼迪总统准备授予奥本海默费米奖,以表彰他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并为其恢复名誉。计划还未成行,肯尼迪遇刺。直到2022年12月16日,也就是8个月前,拜登政府才推翻了1954 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平反迟到了将近60年。

导演诺兰(中)与演员交流

诺兰把传记读了好几遍,不做笔记,然后合上书,“记忆和潜意识会告诉我哪些事情让我难以忘怀,如果没有出现在我最初记忆里,那我相信它也不需要出现在电影里。”2023年8月25日,他即将结束中国之行的这个上午,我在酒店会议室见到了他。和往常一样,他穿着西装外套,手上的保温杯没盖盖子,冒着热气。在前一天的映后活动中,他讲到对他来说写剧本比拍电影更难。但从1996年拍摄第一部长片到现在,除了《失眠症》(2002),诺兰每次都参与剧本创作。为了“触摸到奥本海默头脑中的声音”,他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根据记忆搭建大纲。

在一次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谈话中,诺兰曾提到自己青春期时的恐惧。作为1970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人,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北伦敦经历过核裁军运动。13岁时,他和朋友们都相信有一天自己会死于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