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风暴中心

9月1日上午9时,一架红白涂装的定翼机从香港国际机场升空,随后全速飞向超强台风“苏拉”的风眼。这架名为“挑战者605”的定翼飞机隶属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下称“香港飞行服务队”),此行的任务是收集“苏拉”的气象数据,为香港天文台预测风暴强度、未来路径以及防台风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超强台风“苏拉”风眼。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 摄

这样一架小型飞机飞向风眼会不会“折翼”?机上是否有飞行员?如何收集隐秘的气象数据?9月1日下午,GDToday记者采访多方专家,独家揭秘国内这个独一无二的“追风者”。

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挑战者605”定翼飞机。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 摄

香港飞行服务队是香港特区政府辖下的一支纪律部队,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搜索和救援行动。此外,为准确监测台风数据,香港飞行服务队还与香港天文台合作,派出机组驾驶带着装有气象数据量度系统的定翼飞机,飞到风暴中心收集数据,用以天文监测和预警。

这不是香港飞行服务队第一次“追风”。

据香港飞行服务队向GDToday记者介绍,2011年6月22日,热带风暴“海马”集结在香港以南海域。为配合天文台新推出的数据收集措施,香港飞行服务队派出装有先进气象观测仪器的捷流41型定翼机,飞近海马的中心,在不同高度收集包括风力和风向、气温、湿度及气压等的第一手气象数据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断定风暴的强度,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决策者提供十分有用的资料。这是香港首次有定翼机飞近热带气旋中心,收集特别的气象数据。

2013年,香港飞行服务队引进更为先进的“挑战者605”定翼飞机,随后为其装载金属探测器,可以收集实时温度、湿度等信息。2016年起,香港飞行服务队与香港天文台开始利用下投式探空仪合作监察热带气旋,并于同年9月首次执行任务,成功在台风“鲇鱼”附近投放仪器。

“我们会用定翼机在热带气旋的顶部投放下投式探空仪,帮助天文台测定风暴的位置和强度。”香港飞行服务队一位队员告诉GDToday记者,此后,当热带气旋进入南海并可能影响香港时,香港天文台会按需要派遣定翼机“挑战者605”号前往收集气象数据。一次任务通常会在香港飞行情报区内投下大约10至15个探空仪,每次飞行约3小时。

“下投式探空仪是一种装有仪器和传感器的气象设备,并附有一个小降落伞。探空仪会从高空投放,慢慢降落到地面。在下降过程中,探空仪会收集位置和气象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将数据发回飞机。”香港飞行服务队介绍,下投式探空仪任务可提供关键数据,帮助天文台进行热带气旋监测和预报,有助于政府、市民在风暴期间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安全。从热带气旋内部收集数据很危险,下投式探空仪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收集重要的天气数据。

为何要进入风眼探测?知名科普作家瘦驼告诉GDToday记者,台风通常在海洋中心形成,边“跑”边增强,直至遇到陆地的阻挡后才会慢慢减弱消失,黄金监测地点在海上,无奈建在海上的气象观察站却很少。虽然科技发展带来了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等遥感技术,可以全程监控台风从生成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但人们却很难搜集气旋内风场结构的实况资料。把气象仪器装上飞机勇闯风眼,成为气象学家研究台风的直接方式。

“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台风对我们来说还是相当棘手。”瘦驼表示,台风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各国现有的数据依然无法支撑建立精确模型对台风进行分析或预测。因此,进入风眼采集数据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结构,就像一口井一样。风眼四周称为风眼墙,高度非常高,一般在1万米以上,有的甚至到1.5万米高。在这么大的落差内,气压、湿度、含水量、风速到底如何?这些数据都需要获得,但这些数据也非常难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香港飞行服务队会花那么大的力气‘飞’进风眼。”

据了解,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开始用军用改装飞机探测飓风。1943年7月27日,一场飓风即将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当时,一群英国空军飞行员正在该市附近的布莱恩空军基地受训。他们看到美军准备疏散基地内的AT-6教练机后,便调侃道:“美国人的飞机是不是不结实?刮点风就要撤?”听到英国人的质疑声,基地首席教官、上校约瑟夫·达克沃斯与副驾拉尔夫·奥海尔立即驾驶飞机,直接冲进了飓风。等他们安全返航时,基地的气象官员、中尉威廉·琼斯布迪克接管了副驾,和达克沃斯再一次飞进飓风。

虽然这是一次冲动的飞行,却无意间证明用飞机侦察飓风是可行的。一年后,美国空军指定第53气象侦察中队执行此类任务。最初,他们将战略轰炸机的火控系统移除,安装气象探测设备,改装成气象侦察机。1964年,他们将轰炸机更换成座驾更坚固的WC-130型气象侦察机,并正式使用“飓风猎人”代号。此后,第53气象侦察中队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合作,将飞机侦察方向转为飓风预警。

飞机如何穿越台风?飞机会不会被吹跑?瘦驼告诉记者,超强台风“苏拉”中心最大风力为16级,相当于每小时200公里,其破坏力非常惊人,但是飞机并非不可承受。以飞行服务队的“挑战者605”定翼机为例,其最大航程为4000海里(7408公里),最大巡航速度为470节(870公里/小时)。当该型号飞机进入台风时,无论逆风或者顺风,机翼上的空气流速变化都是在20%上下,可能会导致强烈的颠簸,但训练有素的机组和成员可以保证安全。

瘦驼说,“挑战者605”的飞行高度在1.2万米左右,但是大部分台风的风眼远远要超过这一高度,因此飞机需要横向穿越台风才能抵达风眼。只有在穿越台风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采集到一些重要的数据。“我们说‘钻’风眼,不只是为了‘钻’风眼,对于整个台风包括外围云系靠近中心的地方是什么情况,气象学家还是很关心的。不过,穿越风眼依然危机四伏,能见度极低、强烈的风切变、雷暴、结冰,这些极端情况都会极大考验机组的处置水平。”

瘦驼指出,为降低风险,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无人机、探空火箭等手段进入风眼,比如中航工业的翼龙-10喷气无人侦察机,因为优异的高空高速性能,也参与了台风的追踪和数据采集。但相比有人驾驶飞机来说,无人机相对较小,载荷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带那么多的探测仪器。另外,有人驾驶的飞机可以更好地随机应变。他说,台风是一种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有人在现场操作会更灵活,更容易获得优秀的数据。虽然无人机在迅速取代有人气象飞机,但还是不能够完全取代。“类似香港飞行服务队的风眼探测,在我们国内来说是独一份,这些研究非常有意义。我觉得相关飞行和研究经验都可以和内地气象同行分享。”瘦驼说。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