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海草床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郑洁 方迎忠

日落时分,“蓝碳”项目组成员仍在进行海草植物群落调查。在整个海洋碳汇实验中,科研人员需要起早贪黑,甚至通宵实验,来摸清海草床生态系统昼夜节律的变化(张茂/图)

从高空俯瞰约10平方公里的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宛如巨大而透亮的眼眸,隐约可见湖面下一片绿色向远方延展,那是连绵的海草。清晨6时,湖水正值低潮,几艘科研渔船停靠湖边,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沈渊正组织团队,为开展海草床碳汇研究做好准备。

从高空俯瞰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隐约可见湖面下一片绿色的海草床(张茂/图)

“不摸鱼捉虾,我们的实验对象是海草及其栖息环境。”沈渊介绍,连片分布的海草又称海草床,除自身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通过拦截作用捕获大量的碳,并将其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海草床占全球海洋面积不足0.2%,但每年贡献约10%的海洋有机碳埋藏,是全球蓝碳(海洋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