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从考五经到只考四书:知识容量上的减负引发答题技巧上的内卷

既减负,又内卷,用虚掷精力抹平人才的方式建构一种“公平”幻境,科举制度倒也不能说不成功。能从这个繁琐的选拔机制里杀出重围的人,智力和韧性大概都足够,承平之世对官员的要求,能如此大概也就够了。

责任编辑:陈斌

众所周知,元代科举虽然停了好多年,但一恢复,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也就是考试专从《四书》里出题,而且只许按照朱熹的解释回答。“复以己意结之”云云,当然不能当真,就像今天看见考卷上写着“说说你的看法”,你竟敢真的撒开来谈,那就多少有点中二病了。

这个规矩一定,就差不多一直延续到科举寿终正寝,中间虽也有过几次折腾,但很快都发现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

对于一般考生来说,这个变化首要的意义,是减负。

现在大家都习惯说四书五经,其实《四书》和《五经》是两回事。

《五经》的来头要古老得多,加起来将近60万字,其中还有大量商盘周诰佶屈聱牙不知道在说啥的内容,对一般人来说,通读一遍都是巨大的工程。而《论语》和《孟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